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日本核电站三大机组先后爆炸 核危机持续升级

2011年03月15日 09: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日本政府表示,当地时间15日晨6时10分左右,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反应堆附近传来爆炸声。早些时候的报道指出,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反应堆容器出现部分破损,这表明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核泄漏。图为福岛第一核电站爆炸前(左)后(右)对比图。  


 

    3月14日,日本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当地时间上午11点过后发生氢气爆炸。NHK电视台画面显示福岛第一核电站爆炸前(下)后(上)对比图。  

  中新网3月15日电 综合媒体15日报道,日本震后除海啸的巨大破坏力给人类造成惨重损失之外,因强震运转受阻的日本福岛核电站危机从11日开始持续升级。继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3号机组发生爆炸事故之后,其2号机组又于15日早晨传出爆炸声,压力控制池受损。目前,在福岛第一核电站正门前的辐射量严重超标,这场“核危机”将如何发展,民众和专家都正在持续关注。

  三大机组先后发生爆炸 “堆芯融化”隐患重重

  11日的里氏9.0级强震发生后,福岛第一核电站传出反应堆停止运转的消息,由于反应堆冷却系统停止运作,燃料有露出水面发生“堆芯融化”的危险,当局不得不向反应堆注入海水,并排出蒸汽。该核电站1号机组在当地时间12日下午3点36分发生疑似冷却用氢气爆炸,造成反应堆附近机房墙体严重受损,4人受伤。不过,幸运的是,反应堆金属外壳安然无恙。

  日本经济产业省官员认为爆炸原因是由于部分燃料熔化,即发生“堆芯熔化”。据分析,由于堆芯水位下降,燃料渐渐露出水面,温度高达1200度,因无法充分冷却而受热熔化。当时,该核电站正门附近的辐射量达到正常值70倍以上,1号机组的中央控制室则已升至约1000倍。

  日本共同社称,这是日本的核电站首次发生堆芯熔化。报道指出,堆芯熔化曾于1979年在美国三哩岛核电站事故中发生,当时约45%的燃料熔化,放射性物质向周边扩散。

  “国际核能事件分级表”把核事件按严重程度分为零至7级。4级意味着核事件可定性为“事故”,将“在当地产生影响”。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13日按照“国际核能事件分级表”,把核电站爆炸泄漏事故定为4级,即造成“局部性危害”。日本官员表示,这个等级有可能会随着事态的发展而调整。

  这场危机并未就此中止。继1号机组氢气爆炸之后,3号机组当地时间14日上午11点01分又发生了爆炸。

  据日本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简称保安院)估计,可能由于反应堆内水位下降而露出的燃料发生了过热熔化,产生大量氢气,并发生了爆炸。由于与1号机组的氢气爆炸一样,出现了放射能等级的上升,因此对20公里范围内的居民,已经要求进入建筑物内躲避。

  日本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15日宣布,据东京电力公司报告,当天晨6时10分左右,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反应堆发生爆炸,2号机组反应堆的控制压力池或出现损坏。原子能安全和保安院说,2号机组的核燃料棒露出水面约2.7米,露出长度差不多是核燃料棒的一半。发生爆炸声后不久,福岛第一核电站四周监测到965.5毫希的辐射,之后下降到882毫希。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15日早晨也表示,覆盖2号机组核反应堆的设备一部分出现了损坏。

  东京电力公司表示,鉴于传出爆炸声,福岛第一核电站站长决定,除必须对2号机组进行监控和操作的人员外,其它人已经开始向核电站外撤离。据悉,海水注入工作仍在继续,反应堆未见大变化。

  东京电力公司工作人员数小时前已开启2号机组核反应堆释放气体降压的安全阀门,再次进行注入海水作业,截至凌晨3时,反应堆容器内部压下降,由此推断海水已经成功注入。但冷却水位尚未升高,据判断核燃料棒仍然暴露。

  2号机组核反应堆冷却水的水位14日下午曾急剧下降,以致核燃料棒完全露出水面。在东京电力公司向反应堆内注入海水之后,水位于晚上9时34分恢复到燃料棒一半的位置。但在当晚11时左右,核反应堆内释放气体降压的安全阀门关闭,致使内部压力升高。冷却水位随即急剧下降,核燃料棒再次完全裸露,反应堆芯处于空烧状态。东京电力公司此前表示,2号机组附近的辐射量等级正在上升,可能是出现了堆芯部分熔毁现象。

  日本首相菅直人15日早晨透露,日本政府将和东京电力公司共同组建“联合对策本部”,处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安全危机。菅直人将亲自担任本部长,经济产业大臣海江田万里和东京电力公司总经理清水正孝担任副本部长。菅直人表示,目前形势依然严峻,但希望采取主动克服危机,并将竭尽所将防止事态扩大。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湘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