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马尼拉3月31日电 题:菲律宾的“毒骡”之痛
中新社记者 张明
连日来,菲律宾人在海外屡涉毒品犯罪灼痛着菲律宾社会的神经。虽然菲律宾政府已高调宣示努力防止再有菲人沦为“毒骡”,但要根除猖獗的毒品犯罪,显然任重道远。
689名菲人毒贩海外落网
“毒骡”一词源自英语“Drug mule”,意指偷运毒品的人,亦即“运输毒品的工具”。受金钱诱惑,菲律宾海外劳工为贩毒集团充当“毒骡”的案件近年来呈现激增态势。菲律宾毒品执法署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海外各地共有689名菲律宾人因贩运毒品被关押,其中大多数是妇女,也有不少菲籍毒贩被外国判处死刑。
一个名为“移民中东”的民间组织31日称,仅在沙特就至少有8名菲律宾人被判死刑。
政府承诺切断贩毒链条
菲律宾政府本月30日向公众承诺严厉打击贩毒活动,切断毒品犯罪链条。菲总统府发言人陈显达谴责从事非法毒品交易的人“无视法律”、“肆无忌惮”地毒害人命,并呼吁民众与政府一起努力,防止国民沦为运毒工具。
另一方面,菲律宾政府正努力打击毒品犯罪活动。阿基诺政府上台至今,菲律宾警方已查获价值14亿比索的毒品,端掉两个毒品工厂,逮捕了23名涉嫌毒品犯罪的外国嫌犯。菲律宾国家调查局上月曾宣称,已针对在菲国境内活动的“西非贩毒集团”成员展开立案调查。
菲总统阿基诺30日公开强调,政府会为民众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让民众不必迫于生计铤而走险。
立法惩处“毒骡”招募者
菲律宾国会议员费徳里科·吉姆波31日透露,已经向国会提交“反毒骡”法案,建议立法严惩雇佣菲人担当“毒骡”的毒品犯罪分子。
吉姆波声称,现行菲律宾法律存在漏洞,让这些毒品犯罪分子有机可乘。法案一旦通过,将为起诉“毒骡”招募者铺平道路,使用(或试图使用)以及与他人合谋雇佣菲人当“毒骡”的犯罪分子,将被判处终身监禁并处500万至2500万比索罚金。
舆论呼吁严惩贩毒
31日出版的《菲律宾星报》发表社论文章说,菲律宾已经沦为海洛因等毒品的“国际中转站”、冰毒等合成毒品的“制造基地”。菲律宾政府必须强化禁毒措施,防止更多的菲律宾人被雇佣成为“毒骡”,严厉惩处雇佣他人运毒的犯罪分子。菲律宾人必须认识到贩毒活动对社会的严重危害,毒品能够夺人性命,也能破坏家庭和年轻人的未来。
菲专栏作家阿莱士·马尼诺当天也在报章撰文指出,菲律宾已成为全球打击毒品犯罪的薄弱环节。政府应改进自己的禁毒体系,防止毒品中转至他国。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