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密不透风的保护之下,英国女王用微笑和致敬来努力抚平一个世纪的历史创伤。然而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英国君主在一个世纪后才想起出访爱尔兰?
本刊特约撰稿/陈君
爱尔兰是离英国最近的国家,但自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祖父、英王乔治五世1911年访问爱尔兰后,一个世纪以来,大不列颠王室就再没有渡过爱尔兰海。
直到5月17日中午时分,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附近空军基地,英国女王的专机平稳降落。从伦敦到都柏林,英国国家元首的这次短暂飞行跨越了两国历史中最为激荡的一百年。
向南还是“向北”
“爱尔兰的河水是咸的,因为那是爱尔兰人的眼泪。”800多年前的1169年,英国军队入侵爱尔兰,开始殖民统治。自1541年起,英王成为爱尔兰国王。1801年,两国签订《英爱同盟条约》,成立“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这意味着爱尔兰被英国完全吞并。英政府随即向爱尔兰大量移民,并屠杀当地居民,迫使不少爱尔兰人流亡北美。
爱尔兰反抗英国统治的斗争也一直没有停息。1916年都柏林爆发抗英起义,1921年爱尔兰南部26个郡成为“自由邦”,脱离英国统治,1937年成立共和国,11年后又义无反顾宣布脱离英联邦。1949年,英国承认爱尔兰独立,但拒绝归还位于爱尔兰岛东北部的6郡——面积1.4万多平方公里,人口大约170万;其中60%为英国移民后裔,信奉基督教新教,另40%是爱尔兰岛土著后裔,信奉天主教。在北爱归属问题上,前者主张留在英国,后者坚持回归爱尔兰。
“当时,爱尔兰北部信仰新教的英国人数量就超过了信仰天主教的爱尔兰人,在全民公决时靠数量优势决定了北爱归属联合王国的命运。在一些爱尔兰人看来,这是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果,也是蓄谋已久的阴谋。” 中国社科院英国史专家张顺洪研究员向《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说,裹挟着政治利益、宗教冲突等复杂因素的北爱尔兰问题最终形成,该地区至今暴力冲突不断。
向南还是“向北”、要战还是要和,成为几代北爱尔兰人用生命回答的问题。
一开始,英国政府将管理北爱尔兰各类事务的权力交给地方议会,以及1920年在北爱首府贝尔法斯特的斯托蒙特市成立的政府。1969年,争取民权的非暴力活动人士遭到斯托蒙特当局的敌视和镇压,英军进驻北爱尔兰,由此北爱尔兰进入持续的政治危机时期。
当时,在北爱政坛内部,代表天主教的新芬党一直谋求使北爱并入爱尔兰共和国,而新教政党民主统一党则希望北爱留在英国。围绕这两大政治力量,各种准军事组织持续展开暴力活动。
“令人伤痛、波折起伏、丧失和睦”,这是伊丽莎白二世对那段岁月的评价。5月18日晚间,她出席了爱尔兰总统麦卡利斯举行的国宴,在致辞中并没有回避两国关系阴暗的过去,“我们必须尊重过去,但又不能受过去的约束……那时没有人会想到如今两国政府和人民有如此牢固的关系。” 这是英女王为期4天的访爱行程中唯一公开讲话。
晚宴在都柏林城堡举行,这里曾是英国统治的地方。而在女王发表讲话的房间,也是当年维多利亚女王大宴宾客之地。在她致辞时,城堡之外抗议女王来访者与警方发生了冲突。
在都柏林生活近两年的中国留学生林绮很少觉察到这种“冲突”,“除非你刻意去寻找,比如和一些上岁数的爱尔兰老人聊天,他们有时会用挖苦或咒骂英国的言语。也有一些酒吧,是反对英国的激进人士聚会的场所。”
林绮觉得现在大多数都柏林年轻人对“英国殖民”等往事并没有切肤之痛,“无论你生活在爱尔兰、英格兰还是苏格兰,沉重的历史不在普通人的生活中。就业、养老和医疗才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
而在北爱尔兰一些地区,气氛则与都柏林不同。一些城镇破败建筑的墙上,“该死的英国佬”“轰炸伦敦”等标语、涂鸦仍不难找到,令人侧目。
1972年1月30日,北爱尔兰民权运动联盟组织的示威游行队伍来到北爱尔兰的伦敦德里郡,遭遇英国军方无端开火,当场打死13人,伤14人,其中一人在数月后死亡。死者大多是未满20岁的少年,史称“血腥星期天”。当时的英国首相希思要求英国首席大法官威杰里勋爵对事件展开公开调查,威杰里勋爵在1972年4月提交调查报告,把责任完全推在示威者身上。
去年6月15日,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就“血腥星期天”事件道歉。他向议会下院呈交一份5000页调查报告,认定英国军方1972年不应向手无寸铁的抗议民众开枪。这份调查报告耗时12年完成,向2500人取证,总花费接近2.93亿美元。
分析人士认为,此举挪走了双边关系正常化最后的障碍,为女王来访铺平道路。
紧随女王脚步,5月18日,卡梅伦率内阁重要成员飞抵都柏林,与爱尔兰总理肯尼举行会谈,这是自4月英爱政府首脑唐宁街会晤后的又一次见面。他们谈及公布1974年爱尔兰发生的两次恐怖爆炸的政府档案问题,话题虽然沉重,但这赋予女王的国事访问更多实质性意义。
北爱尔兰共和军的阴影
在英女王到达前的10个小时,爱尔兰警方晚间在一辆大型客车的行李舱内发现自制炸弹。这辆汽车开往都柏林,当时位于基尔代尔郡梅努斯市,距都柏林大约25公里。军方的拆弹小组引爆了爆炸物。
伦敦警察局刑事侦查处(“苏格兰场”)16日夜间也接到警告,一名自称“真正爱尔兰共和军”成员的人称已在伦敦放置一枚炸弹。英国天空新闻频道报道,警方17日4时20分报告发现“可疑物”,随后封锁白金汉宫附近道路。另外,在特拉法尔加广场发现的一个可疑行李箱由警方爆破摧毁。
爱尔兰共和军的极端组织近来发动的暴力威胁有上升趋势,争取北爱独立的人士举行抗议示威活动,还有一些极端或恐怖势力在英国和爱尔兰不断发出炸弹警告。“爱尔兰共和军”仍然是和解道路上的一道坎。
新芬党的军事机构“爱尔兰共和军”(IRA),由1919年成立的“爱尔兰义勇军”改编而成,旨在驱逐在北爱尔兰的英军,实现爱尔兰统一独立。
从上世纪20年代到90年代末,爱尔兰共和军几经分裂、重组,在南北爱尔兰地区及英国主要城市制造了数以千计的谋杀、爆炸事件,被多国视为恐怖组织。1979年,伊丽莎白二世的舅舅、英国海军元帅蒙巴顿就命丧爱尔兰共和军之手。
上世纪80年代,爱尔兰共和军被撒切尔夫人“铁血镇压”。据说,她曾听任被捕的10名嫌犯在狱中集体绝食,活活饿死。
1993年,英国和爱尔兰共同发起北爱和平进程。4年后,爱尔兰共和军宣布停火。1998年,北爱各方签署《星期五和平协定》,爱尔兰政府放弃在宪法中对北爱尔兰的主权要求。
进入新世纪元年,新芬党呼吁各派系放下武器。爱尔兰共和军随即宣布开始解除武装,并将部分武器置于“不使用状态”,但“弃械进程”屡屡中断。
2005年9月26日,由美国、加拿大和芬兰组成的监督机构宣布,爱尔兰共和军已完成所有“弃械进程”,全部武器被列为“永久不可使用”或“永久无用”,用于准军事化活动的武器也都被收缴。
英国政府曾宣布,2007年3月27日是组建北爱地方政府的最后期限,否则将继续把控制权收归中央政府。但民主统一党提出将期限推迟到5月后,英国政府立即答应了这一要求。
2007年5月8日,统一党和新芬党终于站在一起,就权力分配达成妥协,携手组成新的北爱尔兰地方自治政府。“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过去10年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这一时刻做准备”,时任英国首相的布莱尔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这是自《星期五和平协定》签订以来,英国政府一直希望看到的结果。
然而,风云多变,2009年3月的两起恐怖袭击事件又使北爱尔兰的和平进程蒙上阴影。浓重的阴影也投射到英女王此次访爱的行程中。
17日、18日两天,总有一些都柏林民众驻足女王可能经过的大街上,准备一睹女王风采,35岁的中学教师艾米就在其中,“我们只能远远望着,街道完全被封闭,路边还都立起栅栏,警察很多,我一路走过去随身携带的书包被检查了4次,并多次询问身份。”
为防止极端主义者借英女王访问机会发动袭击,爱尔兰方面启动史上最大规模安保行动,据信耗资2600万英镑(约合4220万美元)。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超过8000名爱尔兰警察和2000名士兵投入安保。英方也派出由120名警察组成的安保团队。
老问题被经济挑战取代
密不透风的保护之下,英国女王用微笑和致敬来努力抚平一个世纪的历史创伤。
18日下午,女王来到都柏林克罗克公园体育场,吊唁1920年11月曾被英军杀死的14名爱尔兰平民。当时为报复爱尔兰共和军暗杀了14名被怀疑向英军提供情报的人,英国军队进入该体育场,向正在观看比赛的民众开枪,打死了13名观众和1名球员。这一事件历史上被称为“克罗克公园体育场大屠杀”。
访问克罗克公园体育场之前,伊丽莎白女王和菲利普亲王还到爱尔兰一战阵亡士兵纪念碑献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曾有5万名为英国而战的爱尔兰士兵牺牲。但因随后两国特殊的关系,这些士兵一度均被两国所忽略。
在爱尔兰著名的吉尼斯黑啤酒厂,热情的东道主甚至为女王夫妇斟满了一大杯刚酿出的新鲜啤酒。
然而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英国君主在一个世纪后才“想起”出访爱尔兰?
爱尔兰国土面积只有7万多平方公里,人口420多万,但在经济上却对英国相当重要。爱尔兰是英国第5大出口国,仅排在美国、德国、荷兰和法国之后。据英国国家统计局统计,2009年英国对爱尔兰出口约160亿英镑,比对“金砖四国”的出口总额126亿英镑还高出不少。英国在爱尔兰金融市场上也有巨大利益。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去年爱尔兰的三大债主分别是德国、英国和法国。
今年2月打出“变革”“让爱尔兰工作起来”等旗号的爱尔兰统一党赢得议会大选,与执政的共和党分庭抗礼,而爱尔兰新芬党却沦为议会少数派。
伊丽莎白二世在都柏林城堡讲话中也强调“过去两国间所面临的问题现在已被经济挑战所取代”。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指出,女王的这次访问使两国关系摆脱了历史阴影,有助于两国关系健康发展,更好地应对经济危机。
去年上半年希腊债务危机时,英国表现得漠不关心,在国际救助基金中也是分文未掏。英国对希腊的出口仅为区区16亿英镑,在出口排行榜上排名第28位。而在爱尔兰同意接受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援助后的第二天,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就表示,英国政府将积极援助,考虑向爱尔兰提供大约70亿英镑(约合110亿美元)的救助资金。
英国不愿意救助希腊,最简单也最说得过去的理由是:英国没有加入欧元区,因此不必加入由欧元区国家出资的希腊救援行动。但当同属欧元区国家的爱尔兰遭遇危机时,英国完全不顾自己没有欧元区国家身份,在积极参加欧洲救助计划的同时,还要单独追加双边援助。
“70亿英镑”这一数字相当于每个英国家庭平均要向爱尔兰提供350英镑救助款。这在经济状况不佳和大力削减政府开支的当前,对英国政府是一个不小负担。
如果爱尔兰政府不能有效应对银行危机和财政危机,对英国经济造成的冲击无疑将非常严重。而英国在国际金融救助行动中对爱尔兰和希腊的厚此薄彼,则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英国人的务实和精明。
英国财政大臣曾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也直言不讳,英国援助爱尔兰符合英国国家利益。这道出了英国慷慨解囊的真正原因。
英国首相卡梅伦近日在《爱尔兰日报》上撰文,同样强调两国间的“互有需求”,“英国需要一个强大繁荣的爱尔兰,同时爱尔兰也需要一个强大繁荣的英国”。
北爱新芬党主席格里·亚当斯也在《卫报》刊文分析女王此行意义及爱尔兰和平前景,认为爱尔兰对英国的敌视甚为深刻,要实现完全的正常化,需要的是一种尊重各自主权独立、接受文化多样性的再次统一。
而在都柏林一家旅店的老板贝尔克看来,在和平年代把祖上留下的产业经营好是他最大的政治,“英国女王来了,奥巴马也来了,人们兴奋了。我盼望接踵而至的是更多的旅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