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何爱慈善?
钢铁巨头卡内基被公认是现代慈善事业的开创者。商海沉浮多年后,卡内基面对至亲好友的离去进行了深刻思索:“富人若不能运用聚敛财富的才能,在生前将其财富捐献出来为社会谋取福利,那么死后也并不光彩”。于是,他毅然从蓬勃发展的钢铁事业中引退,实施把财富奉献给社会的伟大计划。
参与“赠与承诺”项目的投资经理人约翰·阿诺德和妻子劳拉表示,“我们深深感谢社区和国家给予我们的众多机遇,也感谢二者为我们创造的经济社会环境。我们认为自己有责任确保他人享有同样的机遇。我们将自己的财富视为促成这种积极变革的手段。”巴菲特说:“我们希望地球上物产最为丰富的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变得更为慷慨仁慈。”
有分析认为,西方富豪崇尚慈善很多时候也是因为他们不同的财富观。二战后,各种社会思潮对西方社会的强烈冲击促使人们对财富的观念悄然发生了变化,从唯利是图、囤积财富,向自强奋斗、回馈社会的方向转变。
同时,宗教倡导的财富观也起了一定作用。
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生前就严格遵循他所信奉的宗教的信条,从领到第一份薪水起就固定将其中十分之一捐给教会,直到去世。他一生共捐助了约5亿5千万美元,主要用于教育和医疗等领域的慈善事业。而中国北京协和医院及医学院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资助的最著名的项目。
在这些富豪眼里,将这些巨额遗产留给子女显然是有害的。“不要以为富家子弟得到了好的命运。他们大多数做了财富的奴隶,无法抵制任何诱惑,最终变得堕落。要知道,享乐惯了的孩子,决不是那些出身贫贱孩子的对手。”卡内基曾经对年轻人说。
“如果能从我的遗产中得到一个美分,就算你们走运。”巴菲特此言并非儿戏,在妻子的劝说下,给儿子霍华德买了家农场。而霍华德必须按期缴纳租金,否则立即收回。女儿苏西和小儿子彼得也必须依靠自己发展事业。他告诫孩子们:“那种以为只要投对娘胎便可一世衣食无忧的想法,损害了我心中的公平观念。”
使每一美元捐赠物尽其用
美国富豪乐于将遗产倾囊捐赠,和其慈善事业比较成熟有很大关系。
据美国国家慈善数据统计中心计算,到2010年,美国在教育、医疗卫生、妇女儿童权益保护、老年人服务、移民就业、环境保护、预防犯罪等方面,有非盈利组织151万多家。可以说,相对完善的慈善基金管理制度和遗产税制度刺激着美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美国政府建立了引导慈善事业发展的规范完备的政策法律体系,慈善相关的条例规定散见于宪法、税法、公司法和雇佣法等联邦和州政府的法律体系中。政府一般不以行政方式介入慈善组织内部管理和慈善捐助活动,而且不得干预慈善组织的管理方式、人员编制和财务运作。因此所有慈善组织不仅要遵守法律,而且必须以比法律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此外,美国的遗产税、赠予税以高额累进著称。遗产税以10万美元为起征点,共分为11个档次。当遗产超过300万美元时,税率高达55%。而遗产受益人必须先缴纳遗产税,然后才能继承遗产。这样高额的遗产税也让这些富豪的子嗣们望而却步。
但是,建立基金会或捐助善款则可以获得税收减免。美国每个公民的终身免税额为67.5万美元,每人每年赠送额在1万美元以上的可免税,超过1万美元的部分,就可使用自己的终身免税额度。慈善捐助不仅可以减少损失,而且有助于树立公众形象和产生模范效应,不少富人因而争相向社会捐款,“捐赠文化”蔚然成风。
近几年,美国还出现了诸如“慈善领航员”和“美国慈善协会”等新兴机构。他们不仅将慈善组织的信息分门别类加以整合,还采取监督措施,对各机构评级、打分,在网站上为有意捐助者解疑释惑,指导他们选择适当的慈善机构,“使每一美元物尽其用”。捐赠人因而更会相信受助机构能够把捐款用在自己真正关注的事业上。
当然,面对这样的制度,盖茨们和乔布斯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记者王宇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