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学者:危机时刻的中欧合作需要理性“互视”

2011年10月30日 08: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北京10月30日电 (李亚南)欧盟峰会日前针对欧债危机的解决方案达成重要框架性共识。中方对此表示,乐见欧洲团结协作解决债务问题,并愿意继续同欧洲加强合作。多名中欧学者在29日于北京举行的“中国人看欧盟和欧洲”国际研讨会上指出,在危机时刻的良好合作亟须中欧双方撇开偏见,理性“互视”。

  对中国很可能向欧元区纾困基金贡献资金的消息,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院长、著名华人经济学家姚树洁表示,中国在欧债危机时刻向欧施以援手将成为中欧进一步加强合作千载难逢的机遇。然而,欧洲有声音质疑中国“友好施救”的真实动机是“绑架”欧洲,迫使欧洲领导人在许多关键问题上向中方妥协,包括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等。

  针对欧洲存在的对华偏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讲师刘艳红认为,在处理中国问题时,欧洲习惯运用“规范性力量”的外交策略,即通过观念、规则的输出来确立自身优势。但伴随着中国的发展,国际力量对比也在发生变化。基于中欧关系的现实利益考虑,欧洲的这种外交策略应该做出适当调整。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则指出,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帮助欧洲符合中国的长期利益,但中国政府目前需要做的工作之一是如何向国内民众解释在为何要在如此危难的时刻帮助欧洲。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唐海华认为,中国民众对欧盟在当今国际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往往认识不足。对于中欧在互视时经常缺乏理性的现象,双方媒体也应承担一定的责任。一些一味迎合“受众嗜好消极面”的做法为双方的良性合作埋下隐患。

  对于建立中欧理性互视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孙龙指出,以中国为例,公众与精英群体对中欧关系问题的许多方面认识都有所不同。即使是在精英群体中,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媒体等在许多重要判断上也存在差异。因此,理性互视的建立过程要面对不同群体做具有针对性的努力。(完)

分享按钮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