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篇:失败
1979年霍梅尼振臂一呼,王朝在繁荣极盛时崩溃
历史上,因经济衰败而发生内乱的国家众多,在经济腾飞的情况下,被人民推翻政权的例子很少见。伊朗的巴列维王朝,就是这样一个反常的例子。伊朗巨变中,美国的角色是怎样的呢?
追溯古今历史,政权崩溃基本源于经济衰落、百业凋零引发民众的极度不满。而1979年巴列维政权的崩溃,却是在国家经济腾飞的情况下出现的,这非常值得反思。
事实上,揭开当时伊朗表面繁荣的帷幕,可以看出巴列维只重视经济产值,却忽略了社会危机的滋长。20世纪50~70年代,伊朗的石油产量跃升至世界第四,人均国民收入由100多美元跃升至2200美元(按现在的购买力接近1万美元)。巴列维运用石油收入在全国兴建工厂,在城乡实行扫盲,以西式现代教育替代了传统教育,在给妇女以选举权时,让她们摘下面纱。巴列维还称:本国要跃居“世界第五大国”,为此大建超出国力的“面子工程”,扩充军备,部分政府官员又极为腐败,老百姓虽然吃饱了肚子,却因贫富悬殊加剧而心理更不平衡。
这其中,巴列维政权引发广大穆斯林民众最不满的举措,是不顾本民族的特色和群众的习俗,全面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当时的伊朗民众称巴列维国王是“皮箱国王”。暗火地下燃起,巴列维国王却长期陶醉于石油带来的财富而茫然不觉。
1977年,伊朗城乡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对国王的群众运动。巴列维认为:美国绝不会抛弃他。但当时的美国卡特政府对伊朗的政策却摇摆不定,这加速了巴列维王朝的倒台。卡特政府根据在全球范围内推行的“人权外交”政策,先主张宽容对待,反对镇压;当民众运动声势越来越大时,美国政府又表示支持巴列维采取镇压措施。然而由于前苏联强烈反对外国干预伊朗内政,美国政府犹豫不决。
1979年1月,巴列维躲往美国治病。2月1日,长期流亡国外的什叶派精神领袖霍梅尼回到伊朗,半个月后就在万众欢腾中接管了政权和军队。4月1日,霍梅尼宣布成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废除了大部分西化政策,恢复了诸多原教旨主义的施政措施。
美国在伊朗政策的失败,从本质上看,是想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外国的霸权政策的破产,然而其在伊朗的失败还有一些特殊性。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苏两国在全球争霸时,美国一度处于守势。因伊朗在地理位置上紧邻苏联,卡特总统在紧要关头放弃巴列维王朝的行为,又得罪了国内的反对派,导致两头结怨的结果。美国一些政要指责说,这是政府继越战之后在对外政策上的最大一次失败。
第3篇:两面手
两伊战争爆发,美国态度微妙,操纵军火使双方两败俱伤
在世人眼中,美国与伊斯兰共和国势同水火,然而在行之不远的两伊战争中,美国并没有全力支持伊朗的对手——伊拉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甚至把矛头从伊朗直接转向了伊拉克。美国究竟想得到什么呢?
伊朗新政权建立后,并不亲近前苏联,而是采取了“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的政策,尤其视美国为“大撒旦”,清除西方影响成为其加强自身信仰的一部分。1979年11月4日,在霍梅尼支持下,伊朗学生占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扣留52名使馆人员作为人质,强迫美政府引渡流亡的巴列维国王。人质事件发生后,美国冻结了伊朗政府在美的95亿美元资金,并于1980年4月宣布与伊朗断交。
当时,考虑到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形势和美国人质的安全,卡特政府还不敢对伊朗实施全面军事打击,最后听从军方意见,派遣突击队试图营救,最后行动失败,美国丢尽了颜面。
恼羞成怒的美国政府,随后加紧了对伊朗的封锁和打压,据称还默许伊拉克对伊朗开战。但美国并没有从中得到好处。伊朗政府鉴于形势紧张,巴列维国王已病死于埃及,最后经阿尔及利亚出面斡旋,于1981年初释放人质,美国遂也基本解冻伊朗在美的国有资产。
美国同伊朗进入相互敌视的状态后,在中东的政策仍然是维持多种力量的平衡,不允许任何一国独大。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美国态度微妙:当伊朗招架困难时,里根政府曾秘密允许通过第三方间接向伊朗军队输入一些原来美制武器的零配件,为此,还闹出了“伊朗门”丑闻。进入1987年后,伊拉克支撑战争已感吃力,美国又出动海军到波斯湾暗中支持萨达姆一方。伊朗政府两面受敌,不得不同意停战。
两伊战争结束后,1990年8月,伊拉克出兵占领并宣布吞并科威特。美国认为萨达姆向东打垮伊朗的计划失败,又要南下科威特、沙特,建立新的阿拉伯大帝国,这种囊括整个波斯湾产油区的计划是对它最直接的挑战。1991年的海湾战争,美国人没有达到目的,于是又于2003年发起伊拉克战争,一举推翻了萨达姆政权。
消灭萨达姆后,伊朗问题便突显出来。在全球能源紧张加剧的情况下,伊朗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石油资源与美国战略利益的矛盾更加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