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停止军队暴力、释放仍被关押的政治犯并解除和朝鲜的关系,是美国取消对缅制裁的的条件
11月30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的身影,出现在东南亚中南半岛最大国家缅甸的首都内比都。这是美国国务卿50年来第一次进入这个有“黄金之地”美誉的国家——当然,华盛顿也给过它另外一个标签“邪恶轴心”。
“我们希望看到缅甸进行政治和经济改革。我跟缅甸领导人说过,会考虑放松或者取消制裁,只要我们一起朝着这个方向前进。”12月1日、2日,短短两天时间,希拉里与缅甸总统吴登盛、外交部长吴温纳貌伦以及缅议会高级官员分别会谈,还两次与“缅甸女儿”昂山素季会面。据吴登盛透露,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可能在希拉里之后访问缅甸。
美联社称,美国对缅甸政策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冷落、制裁缅甸半个世纪之久的美国,为何此时突然变得热情和充满善意?
中国前驻缅甸大使程瑞声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希拉里访缅,与其说这是华盛顿“重返亚太”的一步,不如说这标志着美国真正重返缅甸,“美国从来没有离开过亚太,但确实孤立缅甸多年。制裁没有结果,美国在缅甸几乎没有影响力了,也妨碍到它在东盟的发言权。所以,调整政策,通过缓和、改善与缅关系,华盛顿希望在本地区获得更大影响力。”
希拉里的条件
5年前,缅甸军政府下令迁都。一夜之间,数千辆军车驶入仰光,一天之内完成浩大的迁都工作,从仰光迁到400公里之外的山区小城内比都。在西方媒体描述中,内比都可能是全世界唯一没有国际航班、不存在交通堵塞、也没有小贩挡道的首都。
“没有一个国家的首都会让人感觉如此神秘。”法新社感叹道。
希拉里的到访打破了这里的神秘。资源丰富却是“最不发达国家”的缅甸,在西方记者镜头中似乎清晰起来。他们到处捕捉着这个国家的变化。
改变是从上而下的。去年11月,缅甸首次举行多党制全国大选,释放了长期被软禁的全国民主联盟领导人昂山素季。而今年11月,白宫在奥巴马与昂山素季通话后,确认有了“民主”的对话条件,才对外公布希拉里访缅消息。
初来乍到的美国国务卿备足了见面礼。在与缅甸总统吴登盛闭门会谈后,她公布了一系列美国准备改进与缅甸关系的措施,包括考虑重新派遣大使。
20多年来,美国与缅甸关系处于“不正常状态”,由一名临时代办负责使馆事务。“大使可以成为表达关切、监督和支持进展、建立信任的重要手段。”希拉里说。
美方表示支持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帮助缅甸改善经济的评估项目,放松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缅甸项目的限制。几十年来,由于担心缅甸的人权记录,这些国际组织大都回避缅甸。
据报道,吴登盛花了45分钟介绍缅甸改革计划,要求美国协助缅甸由军人管治过渡到文人管治。
对外界关注的美国是否将取消对缅制裁,希拉里明确表态,“现在还不是考虑取消制裁的时候”,但缅方改革“每一步都得到认真考虑和相应回应”。停止军队暴力、释放仍被关押的政治犯并解除和朝鲜的关系,是她给吴登盛开出的条件。
这些与奥巴马11月18日宣布派遣希拉里访缅时的表态如出一辙,他希望抓住“历史机遇,明确表达,如果缅甸继续沿着改革路线前行,将与美国形成新的关系”。
新关系还是未知数,旧伤痕依然很刺眼。
自缅甸军政府上台以来,美国历届政府都以人权问题、大量输出毒品等为由,与缅甸关系紧张。20多年间,政治孤立,经济制裁,构成美国对缅的主流政策。
“武器禁运,停止经济技术援助,阻止国际金融机构支持,不向缅甸高官及家属发放入境签证等等措施,让对立关系日益加深。至今,缅甸对美国外交而言仍是空白地带,希拉里此行有填补空白之意。”程瑞声说。
实际上自2009年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美缅就显露出化干戈为玉帛的端倪。
当年11月4日,缅甸国家电视台一反常态,播放美国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库尔特·坎贝尔与缅甸反对派领导人昂山素季握手的画面。缅甸军政府允许这位反对党领袖公开露面已属罕见。更意外的是,坎贝尔还与时任缅甸总理吴登盛举行会谈,透露奥巴马政府希望改善对缅外交的善意信息。那次访问被外界视为美国对缅甸的试水之旅。
不过,坎贝尔访缅期间,缅甸最高领导人丹瑞大将离开新首都,前往遭受风灾的地区视察工作,似乎在有意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