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里以前明明是中国渔民的传统渔场,怎么就成韩国专属经济区了,我们刚开始都弄不明白,不自觉就过线了。”石岛渔港陈老板疑惑地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一名专家告诉记者,问题的答案在于2001年生效的《中韩渔业协定》,该协定将中韩之间的水域划为三个部分,分别为“暂定措施水域”、“过渡水域”和“维持现有渔业活动水域”。其中“暂定措施”的两片水域在协定生效4年后的2005年,转为中韩各自专属经济区进行管理。而中国渔民的传统渔场有一部分正好位于韩国专属经济区内。根据《中韩渔业协定》规定,中国渔民若想进入这片区域,须得到韩国授权中国相关部门颁发的“入渔许可证”。山东沿海各地海洋渔业局每年组织渔船进行“摇号”,中签的渔船才能得到许可证。但是,陈老板说,仅石岛渔港就有几千条船,摇到号的只有“百八十条”。他的两艘船从未“中过签”。他说,以前山东沿海渔业资源丰富,“大家想不到去韩国那边打鱼,一个证三四千块钱就可以买到。但这一两年,一个证已被炒到26万元。”
不过,即便是拿到许可证的渔船,去韩方专属经济区捕鱼也不容易。一名有证的渔船老板用“骚扰”一词形容韩国海警的密集盘查。他说,进入韩国专属经济区的渔船需要每时每刻与韩方保持联系———报产量、报位置,韩国海警还随时会登船检查。一旦发现渔船的渔网网孔大小、航海捕捞日志、捕获物、捕捞量或其他任何细节有违规,韩国海警就会扣船。陈老板说,许多持证渔民打一会鱼就要称一称,生怕“超重”。如果韩国规定250马力的船只准打40吨,打少了可以,但即使是超过一点也要受罚。“怎么能掐得那么准嘛,而且他们罚得重,一罚就是三四十万人民币。”为求通融,渔民们有时还不得不拿酒和钱贿赂海警,因为如果完全按照韩国的规定去捕捞,“来回路费都赚不回来”。
许可证贵,而且持证捕鱼也赚不着钱,当地一些渔船干脆无证捕捞。这类渔船一般在夜间或大风大浪时出海,趁韩国海警不便出港时越界打上几网。这样做极其危险,前不久,荣成一条无证渔船从“对面”捕捞的返回途中沉没。一名渔民告诉记者,他有次曾趁大风出海,但没想到后来海上刮起十级大风,差点翻船,“现在想起来还后怕”。
据韩国统计,最近5年,韩方对中国渔船的罚款总额达294亿韩元(约合1.64亿元人民币)。如果有“暴力行为”,中国渔民还会面临刑事处理。对于这些措施,一些韩国媒体觉得不够,并不断指责中国政府对渔民管制不严。对此,威海成山镇马山码头的李老板说,实际上,违规或无证的渔船被抓后除了韩方的处罚,回来后还面临中国渔业部门的处罚。他说,“一般来说,回来后当地政府会在几个月内禁止该船捕鱼,并可能被取消燃油补贴。”所谓燃油补贴,是指当燃油价格高于某一标准时,中国有关部门向符合规定的渔船提供资金补贴。按渔船“主机总功率”来算,一艘280马力的渔船一年可以补到17万元。李老板说,即使再赔本,自己也不敢越界无证捕鱼,倘若被抓再扣掉燃油补贴,“那就真会破产”。
中国近海渔业陷入困境
实际上,在威海,像荣成、文登等位于渤海与黄海两大近海渔场交界处,曾因坐拥“鱼仓”成为山东“蓝色经济”的领头羊,为何渔民们不惜冒危险非要越界捕鱼呢?在当地一个名为“北方渔市”的码头上,陈老板指着从自己的“鲁文渔XX”号渔船卸下来的鱼让记者看,几乎全是巴掌长的小鱼,根本没有那种能在饭店卖到百元一斤的海鲜。陈老板说,他的船只在近海打鱼,一来一去得10天,打上来的都是只能做鱼粉的“破烂鱼”,一次出海最多卖20多万元。“光油钱就得烧掉十四五万,还得给20多个船员开工资。把成本刨掉,根本赚不到钱。这里渔民的情况都一样。”
据当地人说,一般来说,渔业资源是流动而且可循环的,如果只在鱼群成熟的地方作业,并不会对渔业资源造成太大损害,但中国渔民是“追着鱼打捞”,而且用的多是俗称“绝户网”的捕鱼网。“比如近几年城里流行吃带鱼,渔民甚至会追到带鱼产卵的地方,大小通吃”。这样的捕鱼方法,加上近年来越来越严重的污染,许多渔民陷入困境。
对于中国渔船越界捕鱼的事,一名叫赵南兆的韩国渔船船长对记者说,中国渔船到韩国专属经济区域越界捕捞的事经常发生,其中绝大部分中国渔船都是没有正式牌照进行非法捕捞。赵南兆说,虽然中国渔船几乎没有直接与韩国渔船发生过冲突,但由于中国渔船数量太多,并且使用网眼过小的拖网捕鱼,给韩国渔业资源带来巨大危害。事实上,仅十几年前,韩国渔船到日本专属经济区内进行非法捕捞产生纠纷问题也闹得沸沸扬扬。为解决这一问题以及保护海洋资源环境,韩国控制海洋捕捞渔船数量,并稳定提高海产品价格,使越界捕鱼逐渐减少。一名中国渔业人士向记者表示,“其实中国地方近年也严格控制批准新渔船,但一些渔民除了捕鱼没有其他谋生技能,转业比较困难”,中韩渔业纠纷短期内可能难以消停。
辽宁社科院研究员吕超对《环球时报》说,“如果渔民问题最终上升为外交问题,并在各自国内激起民族情绪,这才是两国在一段时间内都需面对的危险”。吕超还说,中国周边海域的情况愈趋复杂,中国渔民很容易成为“靶子”,渔民出海应加强法律意识。(记者 李亮 莽九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