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打压中国亚太影响力 美国日本印度隐然结盟

2011年12月21日 05:2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右)与日本外相玄叶光一郎会谈后握手言欢。新华社记者 方喆摄

  美国、日本、印度政府19日在华盛顿举行了首次三边对话,议题虽有意模糊指向“有共同利益的地区与全球性问题”,但《华尔街日报》一语挑明:“中国是三方未说出的潜台词”。

印度已成美日南海战略的要角

  由于美国、日本、印度相继介入南海事务并大有联手作局之象,三国此次围绕亚太地区问题尤其是海上安全的首次三方对话,备受各方关注。

  美国国务院19日发表声明称,当天举行的三边对话由美国国务院负责南亚和中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罗伯特·布莱克和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库尔特·坎贝尔共同主持,主要议题包括海上航线安全、人道主义救助及反恐。

  声明称,三方会谈“坦诚、全面”,增进了三国之间“共享的价值观与利益”,标志着三国间一系列磋商的开启。

  日本外相玄叶光一郎19日在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会谈后表示:“美日确认两国正在加深同印度的战略关系。”

  长久以来,日本和美国一直在敦促印度举行三边会谈,并不断向印度施加影响,称印度为“亚太地区一个长期、坚定的盟友”。希拉里7月访问新德里时明确表示,美国支持印度在国际社会(尤其是亚太地区)发挥更大作用和影响。

  此次三方对话之前,三国都展开了密集的外交穿梭。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其亚洲之行中强调美国在亚洲的利益存在。希拉里随后访问缅甸,又寻求加强与澳大利亚及印尼的关系。印度与日本、与越南近期也都有高层互访。其间,日本与印度决定重启双边核能协定谈判。日本首相野田佳彦本月还将访问印度。在与越南签署共同开发南海油气资源的协定后,印度已实际介入了南海争端。

  美国《华尔街日报》称,美国一向在亚太地区发挥着稳定作用,但迫于当前国内经济情势,不得不越来越依靠各地区盟友承担更多的“安全责任:因此鼓励印度在东亚和东南亚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印度也愿意见到日本在亚太安全中发挥中心作用。

  据悉,美日印三国有意定期轮流主办三方会谈,甚至考虑今后将会谈升级为部长级会谈。三方19日共同宣布,第二次三边对话将于2012年在东京举行。

制约打压中国在亚太的影响力

  对于美国高调主持召开被视为“战略防华”的美日印首次三边会谈,有舆论认为,此举似乎有意对在东海、南海及印度洋扩大影响力的中国形成制约或打压作用。

  玄叶光一郎19日在与希拉里共同会见记者时表示,在亚太地区,日本、美国与中国之间的互信与合作,对确保地区和平至关重要,建议日、美、中之间举行三边对话。希拉里称,美方支持日本外相这一建议。

  印度外交秘书兰詹·马塔伊11月时也曾向美国建议,举行印度、美国和中国参加的三边对话,解决地区问题,并称三国的接触有助于维护亚洲的稳定。

  有消息称,为求在东海、南海及印度洋对中国形成全面制约,美、澳、印三边对话也在酝酿之中。

  有国际问题专家分析称,不论是美日印、美澳印,还是中美印或美日印越,各方之所以乐于加化现有联盟或创建新联盟,目标无非都是为了放大、突出自己在亚太的影响力,对处在成长中的中国形成强大的现实上或心理上的打压,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削减中国壮大进程中对全球及亚太政治经济秩序形成的现实冲击。

美国加速推进“重返亚洲”战略

  美日印首次三方对话,是奥巴马在亚太经合组织檀香山峰会上做出重返亚洲姿态后的一大具体行动。有分析称,美国主持召开三边对话,意在加速推行其“重返亚洲”战略。

  奥巴马2009年上台以来,美国外交重心越来越明显地转向亚太。

  2010年,美国高调介入南海争端,重塑与日、韩等国的同盟关系,宣告“美国归来”。今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外交更开启了所谓“亚太时代”:奥巴马首次正式参加东亚峰会,希拉里第十次出访亚太、发表第五次亚太政策讲话、历史性地出访缅甸,强化美国在亚太地区角色成为“美国外交重点再平衡的核心”。

  与外交行动相配套,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布局也同期展开:加快优化亚太基地布局,强化关岛基地的核心角色;驻军澳大利亚;推动与菲律宾的军事合作并寻机重新驻军;美日澳、美日印以及美国与东盟多国的军事合作渐趋机制化、长期化,多方联合军演也空前频繁。

  观察人士指出,在历经10年反恐战争、金融危机乃至中东北非变局之后,美国亚太战略布局正由“重返”进入新一轮的“塑造”阶段,其目标明确指向中国。当然,由于目前中美两国之间的深度利益捆绑,未来两国在亚太地区形成何种互动模式,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美国亚太战略的未来实际走向。

  本报北京12月20日电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卢岩】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