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瞭望:地震海啸重创日本 核电安全警醒世界

2011年12月26日 11:43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瞭望》:地震海啸重创日本 核电安全警醒世界

  灾难对日本冲击巨大,给东亚地区、国际社会带来各方面影响

  观察背景: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外海发生9.0级特大地震,并引发破坏力超强的海啸。截至4月27日,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确认造成14517人死亡,11432人失踪,另外有约13万人在各避难所避难。受此影响,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触发人们对核安全的担忧。日本内阁府6月24日公布,据估算东日本大地震造成的建筑物、基建设施等损失约16.9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36万亿元),相当于阪神大地震的1.8倍左右。地震也引起日本政坛震荡,8月30日日本民主党新代表野田佳彦当选第95任首相,成为日本五年来的第六位首相。

  地震、海啸、核事故被日本合称“三重苦”。“三重苦”不仅给日本也给东亚地区、国际社会带来各方面影响,对日本的影响最大也最广泛。

  政治上,政府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核事故和灾区重建上,包括安全地废弃核反应堆、向受核污染地区的居民赔偿、消除灾区核污染、清除瓦砾等垃圾、帮助居民重建住宅等一大堆事务。经济上,受核事故影响,国内各电力公司不得不暂停核电,导致电力供应紧张,企业用电受到限制。很多企业考虑到可能被迫长期节电,纷纷把业务转移到国外,导致产业“空心化”加剧。另外,政府不得不拿出大笔财政预算投入重建,客观上减小了对经济的扶持力度。社会心理方面,一方面,日本民众对自然灾害的破坏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谋求“安心、安全”生活的愿望更强烈,另一方面,核事故使他们产生恐惧心理,要求废除核电,增加可再生能源。这些都促使他们向政府提出更高要求,并监督政府的相关政策。

  灾难给日本外交带来正反两方面影响。

  一方面不得不缓解外来压力。日本因向国际社会通报核事故信息不充分、不及时而饱受批评,其农产品也因各国担心受核污染而遭到抵制。日本不得不利用各种外交场合承诺提高核事故处理的透明度,同时请求各国基于科学标准处理日本农产品进口问题。另外,核事故导致日本国内很难新建核电站,为此不得不增加火电,从而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如《京都议定书》期满后延长履行期限,日本将承担比以往更大的负担。因此,日本拒绝延长《京都议定书》。

  一方面则获得巩固日美同盟的绝佳机会。鸠山内阁提出“东亚共同体”、“与美国建立对等关系”等,拉近与东亚各国的关系而疏远美国,并试图“违背”自民党政府与美国达成的协议,把普天间基地迁到冲绳县外乃至国外。这些“离经叛道”的想法和做法引发美国强烈不满和担忧,利用各种手段打压鸠山,迫使其黯然下台。即便如此,美国仍担心日本逐渐“脱美”。菅直人上台后,虽多次强调日美同盟的重要性和对日本的重要意义,但缺乏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对日美同盟的重视。大地震发生后,美国打出“朋友作战”的旗号,全力帮助日本救灾。日本则尽力在行动上与其并肩作战,并在口头上不遗余力地宣传美国是“患难之中的真朋友”,让美国感受到日本坚持把美国置于外交核心的心意。

  对国际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核安全意识的强化上。受日本核事故影响,德国宣布2022年前关闭国内所有核电站。瑞士宣布国内所有核电站到达使用年限后,将不再新建或更新核电站。国际原子能机构为总结日本核事故教训,今年6月专门召开成员国部长级核安全大会,各国在加强国际合作、强化核电设施安全标准的迫切性上达成了共识。

  大地震等“三重苦”给日本乃至地区及国际社会带来的影响既大又深远,希望日本的“祸”能化为本国和他国的“福”。(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所副研究员 孙建红)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