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揭秘国际黑客团体"匿名者" 面具后面是何人(2)
针对“山达基教”的更广范围的活动第一次为“匿名者”赢得了主流媒体的关注,但却是“快速体验者”的行动完美地体现了这个团体精神分裂般地把道义和恶作剧结合在一起的特性。在积极反对审查和压制、网络治安、痛快的网络犯罪和恶作剧之间,“匿名者”定期地转换主题——越愤怒越好。举个例子,当福克斯新闻主播比尔·奥莱利(Bill O'Reilly)2008年对“匿名者”表示愤怒后,这个团体黑了他的网站作为抗议,但是争论并为就此停止。FBI根据《信息自由法》公布的文件显示,一些“匿名人”忍不住用在这次攻击中偷来的信用卡给主持人的一位女粉丝发去了“阴茎增大”产品;他们之后给这位女士的电子通讯簿上的每个人都发送了色情照片。
关于这个团体最值得注意的一件事就是,它根本不是一个“团体”。它没有领导者,没有成员,也没有责任。没有一个人为“匿名者”代言,也没有一个协调会来起草宣言。但我们可以知晓的是,从外部看来结果是十分混乱的,这个团体的许多“新闻稿”谁都可以写,成员发起的疯狂计划马上又会被其他人压下去。(曾有一个“匿名人”发起“惊醒运动”,比如“都在3月9日醒来,知道世界是一个整体,在3月9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同在一个星球上。”这个想法最后烟消云散。)
甚至在今天,这个团体还没有自己的网站、推特账号或聊天室。“匿名者”内部完全不同的各个小团体并不总是能和平共处。那些为了好玩才加入团体的人,和那些把这个团体的无形力量作为进步和自由的推动力的人们,总是互相攻击。
“匿名者”是从“4频道”网站(4chan.com)的泥沼中崛起的,这个什么图片都能上的网站抛弃了大多数网络论坛上传统的用户制度。与此相反,所有上传图片的人都被标记为“匿名者”;重要的是这个用户上传的内容,而不是这个用户本身。虽然“4频道”的做法无非获得了一些并无大碍的随意性,但它现在还是无所不在的网络用语“大笑猫”(LOLCats)和“瑞克摇摆”(Rickrolling)的出生地,他们有些活动玩的有些过火了。
聚集在“4频道”上臭名昭著的“/b/版”——论坛上过滤最少的板块——一开始互相做恶作剧或骚扰,进而自我组织起来成为网站以外的力量,这个力量逐渐开始使用“匿名者”作为称号,最后使之成为自己独有的名称。到2008年,“匿名者”已经树立了强烈的自我感。在行动中,“匿名者”就像在通信系统一样遵循一个简单的模式:谁都可以提出任何事。评价成功与否的标准是其他“匿名人”是否加入。想攻击卡扎菲的网站么?想拿下万事达的网站么?想消灭儿童色情天堂么?说出来就动手做吧。结果就是出现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行动”,针对的人从瑞典政府到右翼亿万富翁戴维·科赫(David Koch)和查理·科赫(Charles Koch)再到战略咨询公司特拉福(Stratfor),无所不包。
这些各种各样的行动可能看起来很可笑,有些也没有什么效果,但是如果有人捅了“匿名者”的马蜂窝,那么惹事的人通常会发现自己被蛰得体无完肤,只能求饶。比如说,在一些支付系统停止处理对维基泄密(WikiLeaks)的捐款后,“匿名者”攻击并淹没了贝宝(PayPal)、万事达(MasterCard)、维萨(Visa)和瑞士邮政银行(PostFinance)。2010年,一个备受争议的英国反盗版律师的网站被搞下线了,他的邮件被窃取后公之于众,这件事最终导致这个律师破产,最近又受到专业制裁。更近一些的例子是1月19日,这个团体拿下了FBI和美国司法部的网站,报复美国政府关闭文件上传网站“宏载”(MegaUpload)并逮捕其创始人。恶作剧者正逐步变成“黑客主义者”,他们的目标名单人数也正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