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上一页 尼克松访华之旅回顾:所用筷子被随行记者拿走(2)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2月21日 10:16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以长城为喻:任何城墙“都不能隔开世界上的人们”

  在尼克松访华的行程中,中美两国相互尊重的友好事例比比皆是。

  1972年2月25日《纽约时报》的报道标题为 “尼克松访华之行保持好心情”,文中指出:“尼克松对此行不吝赞美,赞美中国的芭蕾表演,赞美食物,赞美文明,赞美其发展潜力。”

  2月24日,尼克松在游览长城时,对美国随行记者说:“不管是实体的城墙,或是意识形态上的城墙,都不能隔开这个世界上的人们。当我们看长城这座城墙时,最重要地是要明白,我们有一个开放的世界。”

  在25日晚尼克松的告别答谢宴会上,他再次以长城为喻:“长城已不再是一道把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隔开的城墙……你们深信你们的制度,我们同样深信我们的制度。我们在这里聚会,并不是由于我们有共同的信仰,而是由于我们有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希望。”

  拆除“城墙”的过程已经开始,但仍有诸多不确定性。

  24日的《纽约时报》刊登了麦克斯的记者手记《崎岖之路》,列举了语言障碍、文化障碍以及意识形态的障碍等等。

  两国在讨论公报时几乎字斟句酌。据27日《纽约时报》发自上海的报道:直到26日凌晨5点,尼克松与周恩来还在会谈,而4小时之后,两人又碰面,一同飞往杭州。尼克松在杭州与美国记者拍照时透露,商定联合公报非常难,“改了又改”。

  最后诞生的版本是:中方阐述自己的观点,美方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阐述双方共同利益。

  上海上海:“破冰之旅”从上海告别中国

  1972年2月27日下午,《上海公报》在上海的锦江小礼堂预发布。中美关系史上新的一页,由此郑重揭开。当天晚宴上,尼克松发表即席演讲说:“公报只是一个开始,今后要做的更重要的事情,是建立一座跨越16000英里大洋和22年敌对情绪的桥梁。”

  次日,《华盛顿邮报》与《纽约时报》全文刊登了正式发表的公报。同一天,《洛杉矶时报》强调“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不约而同,《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也强调了这一点。

  28日上午,周恩来将尼克松一行送到上海虹桥机场。美国记者们几乎都报道了“尼克松在机场的心情显然很好,很满意”。

  为期7天的“破冰之旅”终告结束。尼克松一行抵达的首个中国城市是上海,最后又从上海告别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27日《纽约时报》专门有一篇介绍上海的文章,标题为“中国能量中心”。

  “这是中国最大城市,也是尼克松访华的最后一站。”这篇文章介绍上海从小渔村发展成中国最大港口城市的过程,并记下了上海“宽阔的街道、高耸的建筑、西式的两层洋房”,以及“大量自行车,只有少数空间留给卡车、公交车和偶尔可见的汽车”。

  28日《华盛顿邮报》也详细描绘了上海:“外滩很美”,“女性的穿着相对多样化”,“孩童看到外国人也不会闪避”。这篇报道还提及:“这个曾经有着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牌子”的城市,海关大楼的钟声是《东方红》的旋律。”

  美国欢迎仪式热烈:尼克松强调“没有任何秘密交易”

  美国当地时间1972年2月28晚9点15分,尼克松一行抵达美国马里兰机场。据29日《纽约时报》报道,包括尼克松女儿在内的5000多人在机场迎接。

  尼克松在机场发表了演讲,强调中国之行“没有任何秘密交易”。

  “公报指出了两国之间的差异和分歧,而不是掩盖彼此差异和分歧。”他说,“我们显示了不同的国家之间是可以平静、理性地探讨分歧的。此行的最基本目标,是重新建立两国之间的沟通。我们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

  在演讲中,尼克松以他“赠送中国杭州的美国树苗”来打比方:“正如我们希望树苗长成森林,我们也希望这趟和平之旅的成果能发展壮大。尽管这不是一蹴而就的。”

【编辑:孔庆玲】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