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世行称首个千年发展目标已在最后期限前实现

2012年03月01日 17:15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根据世界银行2月29日发布的估计数据,在 2005~2008年期间,各个发展中地区处于每日生活费1.25美元贫困线下的贫困人口比例和人数都出现下降,这是自从世界银行开展三年为一个周期的极贫状况监测以来贫困人口比例和人数首次出现全面下降。

  据估计,在2008年有12.9亿人处于每日生活费1.25美元的贫困线下,相当于占发展中国家人口总数的22%。与此相反,在1981年有19.4亿人陷于极贫状况。最新数据来自近130个国家开展的850多项普查。2008年是全球数据统计的最近一年,原因是虽然中等收入国家有更近期的统计数据,但低收入国家缺乏更新的数据,或者与以前的估计没有可比性。

  2008年之后的分析揭示,虽然在过去4年间,食品、燃料和金融危机不时对脆弱人群产生严重影响,拖慢了部分国家的减贫步伐,但从整体上看全球贫困人数保持下降趋势。实际上,根据普查结果对2010年所做的初步估计(依据的样本规模小于全球更新的样本规模)显示,以每日生活费1.25美元的标准度量,到2010年贫困率已降至1990年的一半以下,这就意味着首个千年发展目标——在1990年的基础上把极贫人口比例降低一半——已在到达2015年最后期限之前实现。

  世行研究局局长、贫困统计团队负责人马丁·拉瓦雷说:“发展中世界总体上看在消除极度贫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按照中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的标准衡量,脱离最贫困国家基本贫困线的6.63亿人依然贫困。这种大量人口集中在贫困线偏上一点的情况说明,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的穷人处于脆弱境地。而且以目前的进展速度,到2015年还会有大约10亿人生活在极度贫困中。”

  1.25美元贫困线是世界上最贫困的10~20个国家的平均水平。与每日1.25美元相比,以每日2美元的较高贫困线(发展中国家的中值贫困线)度量,进展就会显得缓慢一些。的确,在1981~2008年期间,处于每日2美元贫困线下的人口数仅出现小幅下降,从25.9亿人降到24.7亿人,但1999年以来下降速度加快。

  地区概要

  东亚太平洋地区:2008年约有14%的人口处于每日生活费1.25美元的贫困线下,与1981年的77%下降明显,1981年该地区曾是世界上贫困率最高的地区。2008年中国有13%的人口、约1.73亿人处于1.25美元的贫困线下。东亚已于10年前实现了首个千年发展目标。

  在除中国外的其他东亚发展中国家,2008年的极贫率为25%,比1981年的41%有所下降。不过,2008年的极贫人口人数基本上与1981年相同,约为11亿人,上世纪80年代极贫人数曾出现上升,而1999年以来持续下降。

  南亚地区:在1981~2005年期间,以1.25美元度量的贫困率从61%降至39%,在2005~2008年期间再度下降了3个百分点。目前极贫人口的比例为1981年以来最低。

  拉美加勒比地区:以1.25美元度量,1984年贫困人口比例为14%,贫困率到2008年降至6.5%,为迄今为止的最低值。贫困人口人数在2002年之前趋于上升,而在2002年之后迅速下降。

  中东北非地区:2008年该地区有860万人——约占人口总数2.7%——处于1.25美元的贫困线下,2005年贫困人口为1050万人,1981年为1650万人。

  东欧中亚地区:处于1.25美元贫困线下的人口比例目前低于0.5%,1999年曾达到3.8%的最高峰。2008年2美元贫困线下的人口比例为2.2%,而1999年最高时为12%。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自1981年以来,该地区低于1.25美元贫困线的人口数首次降至一半以下(47%)。而1981年的贫困率为51%。自1999年以来,该地区以1.25美元度量的贫困率下降了10个百分点。与2005年相比,2008年处于1.25美元贫困线下的人口数减少了900万人。

【编辑:叶士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