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艺术家》勇夺奥斯卡 分析称怀旧牌成关键
2012年的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已在2月26日落下了帷幕。然而颁奖会的余波并未随着仪式的结束而平息。大家最为津津乐道的自然是法国电影《艺术家》(The artist)的成功。该片包揽了在奥斯卡奖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配乐、最佳服装设计5项大奖,是久负盛名的法国影片第一次夺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以前的奥斯卡奖最佳影片奖都由英语国家影片夺得。因此《艺术家》的成功也为非英语国家影片挣回了不少面子。
《艺术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27年,乔治·瓦伦丁(由法国演员让·迪雅尔丹出演)是当时默片的最佳男主角。每次他在舞台上,都会逗得观众捧腹大笑。一次,面对媒体采访,他邂逅了一位表现欲很强的女演员佩皮·米勒。尽管后者抢镜出风头,他却意外地没有生气,而是相当欣赏对方。后来,佩皮闯荡好莱坞,渐渐成名。与此同时,乔治却因为不能接受有声电影而与老板闹僵。然而,有声电影一经推出后,大受观众欢迎,佩皮也因在默片中的表现一举成名。而乔治却穷困潦倒,连老婆也离他而去,陪在他身边的只有忠心的小狗,但佩皮却暗恋着乔治……导演在这部片子中更强调的是变革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沟通。
那么《艺术家》缘何获得了这么大的成功?首先我要说,因为它是一部黑白默片。打的是一张怀旧牌。默片的没落发生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此后电影业进入了有声影片时代。1929年的首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被颁给了默片《铁翼雄风》。此后,便再无默片获得此项殊荣。时隔83年后,居然又有一部默片捧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和其他奖项,这不禁令人唏嘘。该片的背景是美国的洛杉矶市,即世界著名影城好莱坞的所在城市。许多场景是在好莱坞拍的,甚至用的一些道具都是美国旧时的影星所用过的。用22帧/秒的速度拍摄的这部默片让人领略了默片时代好莱坞影人的喜怒哀乐,让喜爱卓别林默片电影的不同时代的观众在观看时大大过了一把瘾。怀旧是一种时代特征,就像我们今天唱红歌、学雷锋一样。《艺术家》尤其让美国的老电影人和观众看得热泪盈眶。那么在美国洛杉矶将世界电影的最高奖授予这部电影和它的拍摄者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要说《艺术家》有一个好的导演和一些优秀的演员。现年45岁的米歇尔·哈扎纳维希乌斯(Michel Hazanavicius)是法国久负盛名的导演,先后导过《大劫持》、《OSS117之开罗谍影》、《OSS117之里约谍影》等故事片。还拍摄了记录片《卢旺达:不受重视的种族灭绝事件》。2006年他执导的《OSS117之开罗谍影》获得美国西雅图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奖、第19届东京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影片金麒麟奖。40岁的法国演员让·迪雅尔丹(Jean Dujardin)更是影坛老手。他那漂亮的面容和潇洒的举止会使人情不自禁想起30年代好莱坞的某个明星,自1996年从影以来到现在共参与拍摄了29部影片和电视剧。1999年到2003年间,他在电视连续剧《一个小伙,一个姑娘》中的出色表演使他名声大噪。此后,他的片约不断。2007年他凭着在《OSS117之开罗谍影》中的出色表演而获得了法国金星奖的最佳男主角奖。这次在拿到奥斯卡小金人之前,他已经因《艺术家》而收获了多个电影评选奖项,包括2011年戛纳电影节上获得的男性表演奖。而《艺术家》女主角贝热尼丝·贝乔(Bérénice Bejo)也是一个优秀的演员。她还是哈扎纳维希乌斯的妻子。整个影片在他们的编排和演绎下充满矛盾与冲突,同时又不失温情与幽默。可以说,正是这几位实力派电影人的从影经验和默契合作成就了这部片子的辉煌。
一部影片从来都不是说拍就能拍的。首先要解决的是资金问题。《艺术家》其实是部小众电影。整个预算接近1500万美元。它的拍摄得到了法国电影资助体系的鼎力帮助。法国“小皇后”影业(La Petite Reine)、37工作室(Studio37)、法国加线电视台(Canal +)、法国电视三台(France 3)为该片提供了绝大部分资金。法国电影自动资助项目(金额由制片商先前电影的上座率来决定)也提供了大约300万美元。所以说,该片尽管是在好莱坞拍摄的,但却是一部地道的法国生产影片。然而,就在法国人为此片深感骄傲之际,也有人提出质疑,说这实际上是一部法美合作影片,因为美国华纳兄弟公司(Warner)也为该片提供了60万美元。难怪有法国媒体揶揄说:“看看这部默片男女主角说话的口型吧。在某些镜头里,他们是在用英语说话。
法国电影向来以小众和勇于创新为特点。有时法国制片商甚至得为一部电影的拍摄冒亏本的风险。然而,《艺术家》在拍摄上的“奇”和“险”也许正是这部影片成功的重要原因,也是法国电影值得骄傲的地方。(任亚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