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名古屋事件”再掀史实波澜 学者称沉默有时不是金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3月06日 17: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对于日本而言,只有诚心承认那段历史才能获得谅解;对于中国而言,只有尽力还原那段历史才能告慰亡灵

  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2月20日上午在对南京市政府代表团的会见中公开怀疑南京大屠杀事件的真实性之后,南京市政府从21日凌晨开始先后发出两次声明,又在21日晚上宣布南京市暂停与名古屋市政府间的官方交往,这在向来以“中日友好”为外交准则的中国城市中可谓绝无仅有。中国外交部22日下午召开记者会,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谈到关于日本名古屋市长否认南京大屠杀一事时表示,中方已就此事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对于南京作出暂停与名古屋市交往的决定表示理解和支持。

  按照过去数次相似事件的惯例,黑客们在第一时间攻击了名古屋市政府的网站,该市动物园的一个网站主页甚至被贴上了“必须承认南京大屠杀”的标语。河村隆之随后的态度则让人疑惑:他一方面说自己的言行无礼及不适当,但又强调不会撤回或修改有关言论。

  中日双方都在隔空喊话,虽然明知没有真正交手的机会,河村隆之说,“我想在当地举行一次公开的辩论会,我也要亲自前往”,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生则在微博上表态,“我向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发出公开挑战:任何场合,任何时间,任何旁听人数,就南京大屠杀的基本史实进行公开辩论!”

  河村隆之在会见南京代表团时使用的一个词大概是对的:芒刺。南京大屠杀,的确是很快迎来建交四十周年的中日关系中绕不开的那根刺。

  历史不容抹杀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张宪文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他有信心针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任何公开辩论。张宪文是《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的主编,这套书已经公开出版了72卷,超过4000万字,但是他手上掌握的原始资料一共超过5000万字,预计最终会出到80卷,“这些都是日军在南京针对平民大屠杀最直接的证据,如果说这是谎言,谁有本领能制造出五千万字的谎言?”

  何况这些史料不仅仅来自中国,很大一部分都来自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和意大利,既有政府文件,也有民间记录,还包括日军自己的各种日记书信、外国记者当时在南京写回本国的报道、外国传教士们的观察等等。张宪文强调说,这些资料“既有受害者,也有加害者,还有第三方,各种证据都能相互印证”。

  张生教授也在自己的微博上不断贴出各种原始证据,如日军在古林寺(今南京古林公园附近)屠杀中国人的尸骸照片,这张照片是当时美国在南京的传教士福斯特拍摄,现藏于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他的新著《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将于今年4月出版,当中也随处可见各种原始资料。

  最早河村隆之是以自己父亲“在南京得到善待”作为“大屠杀不存在”的证据,但在22日的记者会中,河村隆之又说自己之所以如此表态的原因是“因为最近出了新的研究成果,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看法”。张生对《中国新闻周刊》解释说,近年来日本右翼组成有一些新的变化,一些大学学者也加入进去,当中比较著名的有亚细亚大学教授东中野修道、昭和史研究所代表中村粲等等,他们否定南京大屠杀的方式和传统全盘否认的方式不同,而是注重于否认证据链当中的一条,“比如某个美国人经历过南京大屠杀,他留下了一些原始证据,但是后来发现他可能在国民党政府中有一个职位,于是右翼就说他的材料不能作为证据”。张生说,右翼财势雄厚,因此成果很广,出版的书籍论文对日本社会影响不可谓不大,河村隆之可能也是受其很深的影响才会有这些显得信心十足的表态。

  张宪文回忆,2005年《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刚出版的时候,日本外务省曾经责令上海领事馆副领事陪同日本军方代表来南京采访了包括他本人在内的各种专家,这个采访最后影响了日本外务省在内阁就这一问题的咨询答辩,外务省随后在官方网站上发出声明:根据现有的资料和证据,不能否定南京大屠杀的存在。张宪文说,日方和中方虽然在受害者人数问题上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日方也早就承认了当年日军对中国非战斗人员、和放下武器以及被俘虏的军人进行杀害这一原则性事实。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对《中国新闻周刊》强调,他收藏至今公众所能看到的所有音像材料和照片,其实没有一张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都是来自当时留在南京的外国人,或者日军自己为了炫耀战功所拍。张生也说,南京大屠杀这个概念最早甚至不是中方提出来的,而是来自1937年12月30日德国驻北平大使馆的毕达博士,他引述了《芝加哥每日新闻报》记者斯提尔的报道,用这个词形容了南京的情形,并向德国驻华大使馆报告,使用的德文原文为“Nankinger Massacre”。

【编辑:李季】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