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地震带来长久心理创伤 民众政治不信任感增强
2011年3月11日的东日本大地震以及地震引发的海啸和核事故给日本带来严重损失。在大地震一周年之际,这场“三重苦难”的灾难给灾区居民带来的精神创伤远没有弭平,给日本社会带来的震荡仍在持续。
核恐慌深入日常生活
日本首都东京距离福岛第一核电站有200多公里。在一年前核电站事故后,东京曾短暂地出现抢购矿泉水等情况,但是很快就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现在的东京,生活一切井井有条,似乎看不出一年前大地震和核事故有什么影响。然而,在平静的表面下,这场灾难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日本民众的一些生活行为方式。
记者的一个朋友已有个6岁的女儿,她的第二个孩子也将在4月出生。谈起核辐射问题,她坦率地表示,自己非常关心核辐射,她对订阅的《东京新闻》上关于放射性物质污染的报道非常关注。通过读报纸,她发现日常生活中关心放射性物质的人非常多。
现在,她的日常食品主要通过“消费生活协同组合”(消费合作社,简称“生协”)开办的称为“Pal—system”的网上快递服务购买,因为“生协”对自己出售的产品都有放射性检测结果,并且在网页上公布。
她表示,有孩子的人可能都会担心放射线问题,只不过不在表面上显露出来。她认为,恐慌心理的副作用,比起放射线本身造成的恶劣影响更大。
记者的另一个日本朋友也表示:“不仅东京,大家都非常担心放射线。”她说:“现在人们对放射线更加敏感。很多人都是十分悲痛、一筹莫展,对于看不到的放射线惴惴不安。因此,尽量购买西方国家产的食品,对于饮水等也非常在意。一想到东北和福岛,大家都是无可奈何地忍耐着。”
大型超市西友公司本月8日宣布,将开始销售中国产的大米,这些大米将在关东和静冈的149个店铺销售。除了1993年创纪录歉收时,日本曾紧急进口泰国大米之外,大型超市销售外国产大米是极为罕见的。日本民众对本国产大米的担忧促进了对外国大米的选择。
“纽带”价值遭受质疑
大地震发生后,日本全国掀起了支援灾区的热潮,“纽带”成为当时全社会的共同口号。然而,“纽带”的价值如今备受质疑。
不久之前,一部以福岛县的孩子遭受欺负为主题的电影在日本上映,这部题为《笑脸最重要》的影片,讲述了从福岛县疏散出来的秀行和清空兄妹由于被认为带来了放射性物质而遭同学欺负;另一方面,从美国来的孩子却又觉得日本整个都被污染了。
由于对核辐射的恐惧,疏散到外地的福岛县居民,被视为“放射源”而频遭白眼,遭受各种歧视。这些核事故的受害者正遭受第二次伤害。
由于担心放射性物质,一些地方政府拒绝接受来自灾区的瓦砾。尽管这些瓦砾的放射性物质污染不会很严重,而且会先进行放射性检查,只运出放射性低于国家规定标准的瓦砾,尽管不包括福岛县的瓦砾,但截至2月17日,只有青森县、山形县和东京都同意接受。
东日本大地震在岩手、宫城和福岛三县产生的垃圾达到约2250万吨,已经处理的只有6.3%。目前灾区很多地方依然瓦砾成山,这主要由于垃圾无法运到其他地区处理。废墟未及处理,何谈灾后重建?
日本青年会议所8日公布的对于全国市町村长问卷调查显示,对于接受灾区瓦砾,不准备接受的占27.1%,可以接受的只有19.7%,而41.4%表示“正在研究”。他们大部分对在受灾地区之外处理瓦砾表示赞同,但自己却不乐于接受。
《世界日报》不禁质疑:“在大地震后喊得震天响的‘纽带’到底体现在哪里?日本人的纽带,由于对放射性物质毫无根据的不安,就轻易被切断了。”
带来长久心理创伤
在地震、海啸及核事故中,受伤害最深的无疑是灾区的民众。灾难不仅打乱了他们平静的生活,也给灾民们的内心带来了长久的创伤。
核电站事故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严重困扰,特别是精神上带来了巨大压力。在福岛市开办诊所的福岛中央市民医疗生活协同组合日前宣布,核电站事故发生后的半年时间内,前来就诊的患者与上一年同期相比,失眠患者增加了27%,高血压患者增加了13%。
民间团体“石卷医疗圈健康和生活复兴协议会”宣布,对宫城县石卷市和女川町遭到损坏的住宅中生活的4000个家庭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有20%的家庭回答有家人存在失眠等精神症状,大部分是觉得生活不快乐等较轻症状,但是有5%的家庭回答有人产生了自杀想法。
对放射性物质的担忧更是缠绕在福岛县居民头上的一个魔咒。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发生后,核电站附近的川内村全村疏散,虽然川内村1月宣布疏散的居民将回村,但是在3月6日的村议会上,村长远藤雄幸表示,对村民进行意见调查后,只有33%的人表示愿意回村,有28%的人明确不愿回村,只有5%的人已经回村。
日本主流报纸从3月1日就开始了大地震专题报道,电视台也播出了特别节目。有的灾民不想让孩子们看这些节目,因为孩子患上了灾后心理创伤综合征。很多学生心理阴影还没有得到恢复,一些学生因为不想看到目前还残留着的废墟而选择了转学。有的老人因为看到怀抱婴儿的妈妈被海啸冲走,一直无法摆脱这种噩梦般场面的纠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