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专家称“金砖银行”或成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助推器

2012年03月30日 09:51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从3月28日到29日,为期两天的金砖国家峰会在印度首都新德里隆重举行。在欧美债务危机前途未卜、发达与新兴市场双双减速之时,金砖元首的第四次高峰会晤无疑为愁云密布的世界经济带来一抹希望的亮色。

  金砖合作在西方的唱衰声浪中不断壮大。“金砖五国”是今日新兴经济体中的明星,未来世界经济中的巨人。五国国土面积占世界26%,人口占43%,国内生产总值占20%,贸易额占15%,近年来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超过50%。由于发展势头迅猛、市场潜力巨大,40年后,五国中的四国将跻身世界六大经济体。11年前,美高盛集团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首创“金砖”一词,当时他看好的是中、俄、巴、印四国的经济发展潜力。不曾想,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让“金砖”从新兴市场群体性崛起的抽象经济现象,迅速蜕变为国际关系中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的具象合作机制。其耀眼程度,足可与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治理首要平台G20相提并论。从2009年第一届金砖峰会召开以来,西方一直竭力唱衰金砖,“危机论”、“止步论”、“分化论”、“掉队论”,不一而足。最近,美著名未来学者约瑟夫•奈再次悲观预测,“金砖国家”充其量就是松散的“外交协调机制”,难有大的作为。但是,就是在这此起彼伏的唱衰声浪中,金砖国家合作的范围不断拓展,内容不断细化,力度不断加强,而且五国领导人站位高、目光炬、魄力足,“金砖”遂成为国际关系中一支让人无法忽视的重要力量。

  历次金砖峰会都有亮点,本次峰会最大成果当属五国在货币金融领域的合作。印度政府会前提出的金砖开发银行构想,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一经抛出,就在国际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实际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凸显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布雷顿森林体系机构,在国际公共物品供给上的能力不足和严重缺陷。一方面, 两大机构本身资源匮乏、贷款规则过于僵硬;另一方面,广大发展中国家在陷入支付危机,或面对巨大基建资金缺口时,却告贷无门。金砖开发银行的建立无疑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这一供给缺口。它不仅为寻求发展的落后国家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也将成为国际金融机构民主化改革的重要助推器。

  此外,金砖五国拟推的贸易结算本币化,也引起了世界广泛关注。第一届金砖峰会上,金砖国家领导人就呼吁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实现储备货币多元化。本次峰会探讨的贸易本币结算,实际上是新兴市场在与发达国家数年博弈后的自救之举。其一,本币结算可规避储备货币汇率频繁波动带来的汇兑风险。危机后,美国为提振国内低迷的经济,大搞“量化宽松”,欧洲和日本为防被“升值”,也亦步亦趋,加入货币竞争性贬值的行列。加之三大发达经济体均面临债务高企、经济低迷等问题,货币相互间比值动荡加剧,国际贸易环境显著恶化。其二,本币结算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国际竞争力。美欧日利用量化宽松,向世界经济体大举释放流动性,新兴市场普遍面临货币升值压力,国际竞争力遭受挤压。不久前,巴西总统罗塞夫大声疾呼,美欧扩张主义货币政策将严重损害新兴国家的工业。

  金砖未来合作潜力巨大。一般而言,贸易合作易,金融合作难,因此大部分双边和多边经济合作机制多从贸易领域开始,然后逐步推进到金融货币领域。但是,金砖五国却反其道而行之,首先在金融货币领域取得巨大突破,这不仅表明五国合作并非西方唱衰者所言必然被分歧所掣肘,而是具有坚实的战略合作基础。这个基础的形成是五国对国际政经关系的共同体认,和对国际大势的相同判断,反映了五国塑造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热切渴望,和为了实现这一理想的共同努力。未来,金砖五国的合作空间非常巨大:首先,在双边经贸关系上,五国大有可为。未来十年,发达国家将受危机拖累陷入长期低迷,新兴市场相互之间贸易投资关系的加强将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目前,中国对其他四国贸易占五国总贸易的80%,可见,五国经贸合作潜力巨大。其次,在五国合作框架内,除目前大力推动的金融货币合作外,五国已达成共识,有必要大力推动贸易、投资、卫生、教育、文化等广泛领域的合作。第三,在国际合作层面上,五国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热钱监管、大宗商品定价机制改革等全球经济治理领域,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广阔的合作空间。作为第一个由新兴市场组成的重量级合作机制,“金砖”代表了发展中国家对更公平、更民主、更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不懈追求。 (黄莺 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编辑:孔庆玲】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