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亚太地区部署令人生疑 实际已经染指南海
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定于5月3日至4日在北京举行。双方将就进一步落实两国元首共识、推进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建设、深化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地区重大问题的沟通与协调、促进经贸等广泛领域,深入交换意见,推动务实合作。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是2009年由中美两国元首共同建立的,其鲜明特点是级别高、跨部门、决策性强,是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避免战略误判、拓展共同利益的创新之举。今年适逢美国大选,中国执政党将召开十八大,确保中美关系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这也为此轮对话赋予了新的内涵。
引人注目的是,近年来,中国在对话中积极主动地向美方提出自己的关切与诉求,如要求美国停止其军舰和飞机在中国近海频繁侦察的行为,取消对华高技术出口限制,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为中国对美国投资提供公平环境,使中国对美直接投资更加顺畅等。上述务实内容,使对话具有更多的含金量,也更加均衡。
自美国高调宣称“重返”亚洲以来,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一些所作所为令人生疑。近来美国明显加强了对亚太、特别是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部署与投入,特别是加强了与菲律宾、越南及澳大利亚等国的军事合作,建立新的军事基地,扩大军事存在,举行规模越来越大的军事演习,出售更多的武器,还拟建立导弹防御系统,这种种举措,吹皱了一池春水。同时,虽多次声称无意介入南海争端,但美国实际已经染指南海,无中生有地宣称南海的自由航行是其“国家利益”,人为地制造紧张气氛,使这一问题变得更为复杂。
中方欢迎美国在亚太地区发挥建设性作用,这一立场不会改变。中国坚信,太平洋之大,足以容纳中国与美国。美方应当言行一致,避免向有关国家发出错误信息,不要助长其在涉及南海的领土争端问题上挑衅中国、铤而走险的倾向。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太平洋东西两岸的两个大国之间,经济、战略依存度上升到新高,利益交汇面空前扩大,中美关系的发展已经从外力驱动型向“内需型”转变。合作共赢既是大势所趋,更是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战略与经济对话有助于缩减双方存在的“信任赤字”,拓展双方的共同利益,管控分歧,正日益发挥着塑造新型中美关系的历史作用。(作者阮宗泽 为本报特约评论员、《国际问题研究》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