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举行 沟通合作成主题

2012年05月03日 11:19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为期两天的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今天在北京举行。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国务委员戴秉国,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财政部长盖特纳共同主持对话。本次对话的主题是“深化战略沟通与务实合作,推进持久互利的中美经济关系”。在经济对话方面,中美两大经济体代表将就促进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拓展贸易和投资机遇,金融市场稳定和改革等议题展开对话。自从2009年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共同倡导建立以来,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已成为两国间60多个对话机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在过去的三轮对话中,双方发表了一系列成果清单,具体成果达200多项。今天举行的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是在中美关系正常化四十周年、两国关系面临机遇和挑战的大背景下举行的。本轮对话能否承担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任,如何继续塑造中美之间新的相处之道,怎样为日渐增多的中美贸易摩擦找到解决之法,格外引人注目。

  有人说,中美两国只要坐在一起就是话题。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已经进行过三轮,并且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次对话主题有什么特别意义?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来做评论。

  张燕生:首先,这个主题有三个主题词,第一个主题词就是战略沟通,也就是中美两国为什么说坐在一起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成功呢?也就是说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超级大国,中国是世界上成长性最好的新兴大国,也就是世界上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国家坐在一起进行战略沟通,本身来讲对于全球的经济、政治和各个方面的发展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第二个主题词就是务实合作,也就是说中美的战略以及对话不仅仅谈战略层面的沟通,而且会有许许多多方面的,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能源的甚至包括军事方面的一些务实的合作领域。第三个主题词也就是持久的互利,中美之间他们的战略沟通和务实合作的一个基点也就是沟通对美国对中国,对全球都是持久互利的大国关系,因此对话的三个主题词就凸现了这次对话的重要性。

  主持人:比如我们一直谈的美国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美国改善中国企业在美的投资环境等等这些方面,有没有可能通过这次的战略对话取得一定的进展呢?

  张燕生:像这些问题应当讲对中美双方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敏感的领域。比如说美国对中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的管制的放松,这个对中国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从中国来讲,美国目前是世界上的科技创新非常重要的策源地,因此在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管制的放松,对中国的进步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一方面也就是对中美的贸易的不平衡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从美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机构叫做美中经济安全与评估委员会,在2011年的报告就讲中美的贸易是严重不平衡的四比一,减少贸易不平衡的话美国的主张就是要扩张农产品的出口。我经常跟美国的朋友讲我们现在进口你们的大豆和玉米,已经造成了中国全行业亏损,如果是进一步的中国扩大对美国农产品的进口的话,那么有利于几百万个美国的农民,却会伤害几亿个中国农民的权益,因此在农产品贸易的开放方面,实际上对中国来讲是涉及到中国最敏感的核心利益。

  这次金融危机奥巴马提出他的出口翻番计划,你会发现奥巴马政府正在重新的清理对高技术产品出口的管制,也就是放宽了对其他国家的高技术产品,尤其是民用部分的高技术产品的管制计划。但是中国是例外,也就是对中国不但是没有放宽而且是限制的越来越严。但是目前来看这些方面的开放来讲还是举步维艰,因为这里有一个背景就是虽然说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科技大国,但是从2000年以来,我们能够观察到美国的专利商标局的数据,也就是2000年到2006年美国几乎在所有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增长都是负的20%以上,过去十年左右美国对高技术来讲是严重的忽略了。

  主持人:有报道说美国希望中国市场能够进一步向美国公司开放,还会要求中国加快银行体系的改革,减少银行对于国有企业的信贷优惠措施等等,您认为我们会按照美国的要求去做吗?

  张燕生:2009年以后能够明确的观察到美国的经贸战略正在发生变化,已经从推动全球的开放和市场化已经转到了国内的贸易伙伴国的国内政策。美国认为没有得到最大的全球化的红利,而中国却搭了开放市场化的好处却没承担责任,因此就可以明确的看到2009年以来,美国的战略转向就是在压中国的国内政策。

【编辑:孔庆玲】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