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分析称希腊或放弃财政紧缩 以免加剧经济衰退

2012年05月28日 09:49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6月17日,希腊将举行议会选举。今天的希腊,正面临着痛苦的两难抉择:

  若欲继续获得欧盟的纾困贷款,留在欧元区,必须付出财政持续紧缩和经济大幅衰退的代价;若放弃财政紧缩计划,那么它将不能获得欧盟新的信贷援助,其主权债务和私人债务将出现无序违约,并退出欧元区。

  虽然希腊主流民意反对欧盟提出的以财政紧缩为条件的援助计划,但超过70%的民众仍希望留在欧元区,因此,6月17日的希腊议会选举可视为希腊是否执行财政紧缩计划、是否留在欧元区的一次全民公决。

  若传统的两大政党——新民主党和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选举获胜,希腊将会承诺继续实施财政紧缩计划,欧盟也将会继续向希腊发放新的贷款,希腊的主权债务违约有望得以暂时避免,希腊可继续留在欧元区,希腊政府当会实施开源节流措施。尽管削减财政支出和增税会对经济活动产生负面冲击,进而对税收收入和财政状况形成不利影响,但仍是解决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最为可行的方式。

  在缺乏货币主权的情况下,希腊不能通过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等传统方式,来提高国内经济的竞争力,稀释政府国内存量债务,只能借助于通货紧缩方式,如削减工资支出和降低产品价格等,来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税收收入。但财政紧缩措施将加剧经济衰退程度,不仅导致失业率大幅上升,社会矛盾激化,政局动荡不居,而且可能致使政府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这是希腊民众投票反对财政紧缩计划的根本原因。鉴于当前希腊民意状况及变化趋势,新民主党和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重获选民信任的概率较小,希腊很可能选择放弃财政紧缩计划。

  如果激进的左翼联盟执政,市场担忧希腊将会抛弃财政紧缩计划,导致希腊主权债务无序违约和希腊退出欧元区,进而再度引爆西班牙、意大利等欧元区大国的主权债务危机。鉴于当前左翼联盟在希腊民众中的支持度持续走高,其在议会选举中获胜的可能性显著提升,希腊退出欧元区的风险正大幅上升。花旗银行估计,希腊退出欧元区的概率高达75%。

  希腊左翼联盟领导人之所以敢于提出废弃财政紧缩计划,是因为他们认为欧盟不敢停止向希腊发放纾困贷款,因为希腊政府和私人部门一旦债务违约,将给欧盟国家的银行业造成巨大损失。尽管在法国总统奥朗德的推动下,欧元区的财政纪律将可能有所放松,以尽可能减少财政紧缩对经济增长造成的负面影响,但对于前期挥霍无度的希腊财政而言,财政紧缩计划松动的空间基本可忽略不计。舆论认为,希腊左翼领导人的政策主张是危险的,将有可能对希腊经济构成毁灭性打击。

  对于希腊而言,抛弃财政紧缩计划和退出欧元区所带来的唯一好处,是对其主权债务的无序违约,从而可显著减轻政府的偿债负担。不过,希腊政府能否有效逃废外债尚存疑问。希腊政府将会遭遇国际债权人的持续债务追讨,企业出口收入将被国外债权人截留,而且,希腊政府将彻底退出国际融资市场。

  希腊的主权债务违约和退出欧元区,将对欧元区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性影响,不仅导致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希腊发放的数千亿欧元的纾困贷款无法正常收回,而且致使持有希腊国债的希腊银行部门和欧元区其他国家的银行遭受重大投资损失,进而再度引发西班牙、意大利的主权债务危机。此外,希腊退出欧元区,重新启用本国货币,将导致希腊银行业出现严重的挤提现象,对希腊银行业构成致命打击。同时,希腊本币将会大幅贬值,通货膨胀将会大幅上升,导致工薪阶层的利益严重受损,社会收入差距扩大,社会矛盾激化,引发政治危机和政局动荡。最后,希腊政府的内债虽可通过货币发行和通货膨胀得以稀释,但其外债负担将因本币贬值而加重。

  考虑到中国与希腊之间的贸易规模较小,以及中国直接持有的希腊资产较少的状况,希腊的主权债务违约和退出欧元区,不会对中国经济构成直接的负面冲击,但其间接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作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重要投资对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迟迟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甚至出现恶化,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中国对欧洲的出口和中国所持欧元区国家政府债券的安全。但与此同时,也对中国企业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条件,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与升级。(王永中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编辑:叶士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