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盘点各国高考生 日本人穿黑衣印度人吃补药(图)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6月01日 09:32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印度考生在收看高考相关的电视节目。(资料图片)
印度考生在收看高考相关的电视节目。(资料图片)
东京,某大学考试发榜后,中榜的考生在庆祝。(资料图片)
东京,某大学考试发榜后,中榜的考生在庆祝。(资料图片)

  再过几天,2012年全国高考将拉开帷幕。在临考前的这几天,考生们紧张,家长们紧张,老师们紧张,所有人都在一起努力,为考生创造最好的考试条件,调整出最好的心理状态,以获取最满意的考试成绩。

  和中国一样,在我们的邻国日本和印度,高考同样充满紧张气氛,让学生、家长总动员,上补习班、吃补品、考前入住酒店,每天只睡4小时,辛苦程度让人感叹。

  日本 考生多穿黑衣表自信

  与中国不同,日本的高考并非一锤定音。在日本,想要进入大学,不仅要参加全国统一的“高考”,还要参加大学自行组织的考试。

  日本的高考称为“大学入学中心考试”,又名“全国共同学力第一次考试”,每年1月下旬的周六、周日举行。

  如今,日本考生考上大学并不是什么难事,但要考上好大学,仍要面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竞争。而且,与私立大学相比,国立和公立大学的收费相对低廉,这就导致这些大学的入学考试竞争非常激烈。

  有报道说,参加高考的日本考生大都身穿黑色衣服,监考老师也多穿深色衣服。之所以如此,有说是因为考试当天如果穿着太花哨,会被认为是心虚、没信心的表现。另外,国内家长云集考场之外的画面在日本也很少看到,来为考生加油的大多是补习班的老师。

  当然,这并不是说日本家长不关心子女高考,相反,他们往往只是不想在高考当天给子女压力。日本家长也会给子女进补,近年来比较受欢迎的一种所谓补脑产品是青鱼油丸。

  大量时间在补习班

  在日本,关于高考有一个“四当五落”的说法,简单说就是,每天睡4小时就能考上心仪的大学,每天睡5小时就会名落孙山,由此足以看出日本高考考生的辛苦。这么长的学习时间,相当一部分都花在了各种补习班上。

  由于高中一般都没有补习班,日本高考考生上的补习班都是社会上的。火热的补习生意催生了多家全国连锁经营的补习学校,专门帮助考生应付大学入学考试。当然,这些补习学校的收费也比较贵,比如说,要进入一所好补习学校补习全科,可能需要大约100万日元(约合7万元人民币左右),这相当于普通大学一年的学费。

  参加补习班的除了应届考生外,还有另一个群体——高考落榜生。在日本,这群人被称为“浪人”。由于日本公立中学和私立中学都不设复读班,这些“浪人”要么在家自学,成为“宅浪”,要么参加补习班。一次高考失利的,被称为“一浪”,二次失败的“二浪”,三次以上就成了“多浪”。至于那些考上大学但心怀不满、打算再次高考的则被称为“假面浪人”。

  为求取得好成绩,日本考生和家长还热衷于拜庙求神,其中,供奉“学问之神”的天满宫最受欢迎,每年高考前后,日本各地的天满宫都挤满了高考考生及家长,而寺庙也会在此时推出“祈福套餐”,有的收费5000日元。

  印度 最多考20多次

  和日本相似,印度的高考也不是一考定终身。在印度,高中2年学制,高中毕业时进行毕业会考。只不过,这个会考并不相当于日本、中国的高考。高中之后,大学之前,还有2年的大学预科。大学预科毕业时的考试才相当于我们的高考。只不过,印度高考并不能直接决定考生的命运,考生还必须参加各大学自行组织的入学考试。

  对印度考生来说,高考成绩只是上大学时的一个重要参考,而非唯一因素。像德里大学和尼赫鲁这样的一流大学,一般只对考生进行一些简单的面试,在录取学生时则不仅看“高考”成绩,还要看考生从小学到中学的成绩单、每学年的学校评语、校方推荐信等等。

  对于文科、经济学科的考生来说,高考成绩就是大学录取的基础,不过,在印度,理工科是最受欢迎、竞争也最激烈的,商科次之,文科和语言类则垫底。要想当工程师、建筑师或者医生,在高考之后,还要参加全印度统一的工程师、建筑师和医师考试,合格后,还要参加各大学的入学考试。

  从每年3月开始,印度考生开始填写报考志愿,各校考试通常都在每年4-6月举行,这段时间正是印度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为了确保能考上大学,不少考生会转战各地,参加各校考试,少的有四五次,多的则有20多次,这对考生的精力、体力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编辑:孔庆玲】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