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稀土争端 称中国应坚决拒绝外部无理施压
中国要在国际市场上争得公平地位,还需付出巨大努力。关键要靠经济实力的增强。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还只是美国的四成,质量的差距更大,还得加紧"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也要全方位地提升自己的国际化水平,既包括在国际资源市场上的交易能力,也包括在国际组织里、国际交涉场合乃至国际舆论中据理力争的"中国声音"
近日,世界贸易组织(WTO)争端解决机构召开会议,正式接受美国、欧盟和日本的请求,决定成立专家组,针对中国稀土、钨、钼三种原材料出口限制一事进行调查。这意味着稀土争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国稀土出口定价权岂能被人掌控
也就在近期,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了《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白皮书指出,中国稀土行业发展迅速,以23%的稀土资源承担了世界90%以上的市场供应。由于中国稀土价格低廉,一些国家停止了本国稀土的开采,建立起战略资源储备制度,转而从中国大量进口。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的稀土储量分别占世界的13%、19%和3.6%,但当前产量均为零。日本也是中国稀土"贱卖"的直接受益者之一,有报道称,其所用稀土的87%来自中国。
照理说,中国是国际市场稀土的主要供应者,对稀土出口应该有话语权和自主权,也应该拥有主要的定价权。然而世界上有个怪现象:中国出口什么资源和产品,什么跌价;中国需要进口什么资源或产品,什么涨价。比如我国是铁矿石的世界第一大买家,去年进口6.86亿吨,数量增长10.9%,金额支出却增长了40.9%,我国钢厂陷于低利润甚至亏损境地。
中国的稀土出口也被人掌握着定价权,结果"工业黄金"被压成"白菜价"。此次稀土争端,起因于中国要部分限制稀土等原材料出口,以保护本国自然资源和环境;而美欧日等指责中国的出口限制政策"违反了世贸组织规则和中国入世议定书中的相关义务,目的在于保护国内产业,影响了国际市场的正常竞争"。他们的理由是,我国当初在加入世贸组织时所承诺的产品出口管制名单中,没有稀土这一项。他们根本无视中国稀土开采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对中国加强稀土开采管理和环境、资源保护进行无理指责。我们对此理当坚决不予理睬,而现在要做的,是让世贸组织了解真实情况。
我们自己首先要统一思想和行动
中国要在国际市场上争得公平地位,还需付出巨大努力。关键要靠经济实力的增强。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还只是美国的四成,质量的差距更大,还得加紧"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也要全方位地提升自己的国际化水平,既包括在国际资源市场上的交易能力,也包括在国际组织里、国际交涉场合乃至国际舆论中据理力争的"中国声音"。
眼下更重要的,是自己内部必须统一思想和行动,这样才能牢牢掌握稀土问题的主动权。开采与环境、资源保护应该统筹协调。一段时间里开采多少数量、出口多少,理应由我们自己掌握;至于在哪里开采等等,也都要有合理的规划。
稀土开采分为池浸、堆浸和原地浸矿3种工艺,都要付出环境污染的巨大代价。比如,以池浸工艺每开采1吨稀土,要破坏200平方米地表植被,剥离300平方米表土,且严重污染水体。原地浸矿法是近几年推行的新工艺,在山上钻孔,将化学药剂通过孔洞直接灌入山体,再将稀土从山体中提取出来。但这不过是把污染由地表转移到了看不到的地下,对地下的污染程度更大,时间更长。稀土冶炼分离环节对环境也有很大的污染和破坏。据测算,生产1吨稀土氧化物要消耗7吨左右强酸,超出标准十几倍至上百倍。由此,有稀土矿藏的地方政府应该切实负起管理责任,自觉制止不正确的政绩观,对那些无资质、乱开采的矿业企业尤其小企业要坚决整顿,不要做为了赚点小钱而透支环境的傻事。
一定要制止各地在对外出口中的过度竞争,过度竞争就会相互压价,"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造成中国稀土在国际市场上低价的"既成事实",造成我们定价的被动。《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强调,我国将加强稀土行业的科学管理,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稀土行业的发展;同时要把提高稀土的科学开发和应用技术水平放在重要位置,加快推进稀土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但愿相关各方都确立国家利益至上的意识和责任感,加强科学管理、保证有序贸易,共同积极应对来自外部的无理施压。
回过来说这次稀土争端,不管结局如何,其实都有一定意义:就是通过争夺话语权的较量,更好地宣示我们的主张,包括努力改变以前加入世贸组织时因疏忽而不合理的承诺。(周锦尉 作者为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