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称日借钓鱼岛问题乘机加强与美军事同盟
原题:中国如何应对日本“三张半王牌”?
近来,钓鱼岛争端持续发酵,对中日关系构成重大冲击。
钓鱼岛争端后继走向如何?它会对中日关系造成怎样的影响?本网记者8月23日对著名日本问题专家、新加坡知名评论家、北京大学客座教授卓南生进行了专访。
撞船风波的延续与发展
记者:8月15日,日方逮捕了登上钓鱼岛的香港“保钓”人士,随后又立即强制遣返。这次与前年因撞船风波而逮捕中国船长及14名船员,事态有何不同?
卓南生:首先,应该指出的是,最近一系列事件是2010年撞船风波的延续与发展。特别是结合今年月石原慎太郎在美国提倡“购岛论”到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在7月7日表示有意将之“国有化”等动向来看,日本的目的和上回一样,无非是要向国内外宣示其主权及对诸岛“有效的控制”。当然,这回的宣传力度要比上回来得猛烈和有计划性。
记者:这次日方在逮捕香港“保钓”人士小时后,就立即放人。对此,您如何解读?
卓南生:我想,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吸收了上次“虎头蛇尾”的经验教训,在还未做好和北京全面冲突的准备之前,东京决定采取较为稳健的态度,以“国内法”拘留和驱逐“保钓”人士出境。毕竟,日本还是再度达到其宣示主权的目的。何况这种表面“不够强硬”的态度还会带来国内某些舆论的“不满”,而为当局进一步制定相关法律和加强防卫措施,做好舆论的准备。日本某些主流媒体对官方态度的不满和抨击,与其说真的认为当局软弱,不如说是在和官方的舆论宣传战略相互呼应。
记者:在遣返香港“保钓”人士后,日本议员又前往钓鱼岛海域慰藉“亡灵”,随后又有10名议员登岛宣示“主权”,这一系列举动,有何深意?中日民间对立情绪严重,两国均有一些抗议示威游行发生,您认为这会对中日关系的走向产生怎样的影响?
卓南生:从第三者的角度来看,这一切都意味着双方民间(也有部分是准官方,如日本执政党议员)自发的或非自发的抗衡力量的较劲,也是两国互摸底牌的另一种方式。但从结果上来看,中日两国在领土问题上的争执与摩擦,肯定会因此而越来越剧烈。
“搁置争议”已无实际意义
记者:继2010年撞船事件后,日本围绕钓鱼岛动作频频,“购岛闹剧”“国有化风波”“派遣自卫队护岛”,对于日本这一连串的动向,您如何评价?
卓南生:这一切意味着日本某些政治势力准备在“领土”问题上大做文章。对于个别的日本政客来说,也许还会有炒作政治资本的意图。但对于民主党政权来说,既可以此掩盖和修补鸠山时期和美国在普天间基地问题的裂痕,将各方视线的焦点从普天间转至钓鱼岛,还可以趁这个机会加强和美国的军事同盟关系,并为官方急于行使的“集团防卫权”及其“集团防卫权合乎宪法论”做好说服国民的舆论准备工作。
记者:在2010年撞船风波后,日本就有名议员向当局施压,并且提出了一个方案,包括加强日美防卫体制、“远交近攻”、“举行日美演习”等措施。现在看来,方案中一系列措施都在一步步地推进。
卓南生:从民主党最近一系列的动向来看,43名执政党议员倡议的“远交近攻”的建白书确已成为官方落实的方案。不用说当政不久就高呼“忘战必危”的“自卫官之子”野田首相,首相府的周边就有不少积极主张上述政策的鹰派政策的助手和智囊。
记者:面对钓鱼岛争端,台湾领导人马英九日前提出“东海和平倡议”,其本质依旧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搁置争议”的政策在上世纪年代由中国领导人提出以来至今,日方对其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您认为,当前依旧“搁置争议”,对中国维护海洋权益是否有益?
卓南生:对于北京或台北来说,“搁置争议”也许是一个暂且可以稳定有关争执的方案,但现实的问题是,东京不但否定两国在此领土问题上曾达成“搁置争议”的共识,就连两国之间是否存在领土纷争的问题都采取否定的态度。因此,在今日的局面之下,此刻谈论“搁置争议”或“共同开发”问题已没有实际的意义。
“经济牌”日渐失去作用
记者:您曾经在1996年《联合早报》的一篇评论中提到在钓鱼岛事件上,日本握有对中国的“四张王牌”。2010年9月的撞船风波之后,您撰文称日本握有对中国的“三张半王牌”。根据目前的形势,您认为日本现在手里还有几张“王牌”?随着局势的变化,这几张“王牌”的分量是否也在不断变化?
卓南生:我想,“四张王牌”中的“经济牌”已日渐失去作用,因此,我称之为半张王牌,但其他的三张王牌,即“中国威胁论牌”“两岸分裂牌”和“北京怕乱牌”现在仍然派上用场。
记者:您认为这“三张半王牌”对中国今后应对钓鱼岛问题有什么启示?
卓南生:针对半张“经济牌”,也许中国有反打“经济牌”的空间。但对于另三张牌,就看北京怎样回应了。换句话说,怎样以言行有效消除周边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小国)不受“中国威胁论”所惑?面对东京的大小动作,两岸能否在领土问题上达成某种共识或默契?(本网记者 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