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称中国应评估中日承受力 慎重对日打经济牌 (2)
经济制裁——不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手段
在钓鱼岛事件升温之际,“抵制日货”的浪潮不可避免地在民众中再次掀起,连带着赴日旅游也遭遇低谷。来自各大旅行社的消息称,进入9月份以来,赴日旅游成团数量急剧减少,有的旅行社则干脆停止赴日旅游业务。中国汽车工业协会9月10日公布数据显示,与上年同期比较,8月日系车销量下降2%。而8月份以来,日系品牌家电在中国销售额也整体大跌。
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近日在记者会上表示,针对日方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的行为,中国消费者以理性的方式表达其立场和他们的一些想法,是他们的权利,我们对此应该表示理解。
“朋友来了有好酒,敌人来了有猎枪,”中国社科院日本所副所长高洪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也如是说,中国人民出于爱国热情,自发地抵制日本产品,是自己的权利,无可厚非。“但是经济牌要有区分,政府层面和民间层面的牌是不一样的,政府层面更多的是进行经济政策的调整。”
日本冲绳大学教授刘刚在此前的媒体评论中分析指出,制裁一个国家,通常应该有其他国家的支持。如若真要动用国际力量制裁日本,有必要提请联合国通过。这样,所谓的制裁行动才具有正当性。如果一国妄自舞起经济制裁大棒,不仅容易偏离WTO原则,更易授人口实,引起一连串的副作用。
“对于经济制裁,我觉得中国一般地讲,不主张把制裁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一个手段。”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明确地指出。
高洪也告诉人民网记者,就反制来讲,反制是针对对方进攻所采取的反击制服的斗争手段。反制和挑衅的层次和力度相当。如果日本在经济上没有进一步的挑衅行为,政府层面的经济反制一般不会进行。在日本对钓鱼岛进行所谓“国有化”后,中方随即公布钓鱼岛领海基线基点,派海监船对钓鱼岛实施常态化监测,以及向联合国提交钓鱼岛坐标表和海图等,这一套“组合拳”已经击中日本的要害。
刘刚认为,吞下钓鱼岛已经是日本的既定方针和国是问题,对此问题,中国没必要再旁敲侧击,又何必冀望于“歪打”迂回,反而最好针锋相对,就事论事,该怎么交涉就怎么交涉,让实力和行动说话。学习俄罗斯,以实力做后盾,少说多做。
正如近期不少专家学者所说,钓鱼岛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关于钓鱼岛的斗争是长期的,不能一蹴而就。现在只是斗争的第一回合,要做斗争的长期准备。中国相关部门也明确表示,保留一切行动的权利。既然要做长期斗争,就要讲策略、讲次序、讲阶段性目的,不能意气用事,做令“亲者痛、仇者快”之事。(记者杨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