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迪”酿灾难拷问美国 政府公共支出遭质疑(2)
回应
超大都市很难适应气候变化
其他城市面临类似危机。为应对未来海平面上升,旧金山去年出台新地方规定,致使新海岸线发展计划不得不重新设计;芝加哥新建的自行车道和停车场铺有渗透式路面,以便降雨渗透到地下;北卡罗莱纳州的夏洛特市和爱荷华州的锡达福尔斯市严格限制在洪涝区开发项目;马里兰则鼓励海滨业主培植沼泽地,而不是修建护墙。
纽约市政府官员在回应质疑时称,要让一座有800万人口的大都市适应气候变化,显然比一般城市复杂得多,必须充分权衡洪涝风险和治洪成本。上一次超级飓风直接登陆纽约还是在一个世纪以前。
就目前的码头发展计划来看,纽约完全没有从海岸线撤退的迹象。政府官员表示,像一些中小城市那样削减开发项目或购买洪涝区资产,对纽约而言极不现实,因为未来20年里,这座城市预计将新增100万居民。
措施
只能修修补补走“折中路线”
鉴于迅速全面提升城市防洪能力难度太大,纽约的管理者和开发商更倾向于走一条“折中路线”,一方面,在新开发项目中增加防洪设计,另一方面,逐步改造老旧基础设施。
市政府不断扩大湿地以缓冲汹涌的洪水,建造绿色屋顶以吸收过多的雨水,敦促产业所有者将锅炉移出易遭水淹的地下室,在地铁口修建台阶以防雨水倒灌,同时采取多项措施降低导致全球变暖的废气排放,如增加自行车道,要求大型建筑物追踪和降低能源消耗,禁止使用污染严重的家庭取暖用油等。
2007年夏天,一场大雨两小时内给纽约带来近10厘米降水,导致地铁瘫痪数小时,250万乘客滞留。之后,大都会运输署花费3400万美元改造地铁,如在地铁口修建台阶,提高入口门槛等。
纽约环境专员卡特·H·斯特里克兰说:“这一系列小小干预累积起来,会令我们的城市系统更加完善。”
反思
大城市该如何应对灾难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愈加频繁,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在大自然的强大威力下,人类显得依然渺小,即使再强大的国家,再完备的措施,都不可能规避一切风险。正如原纽约市长远规划和可持续发展办公室副主任弗里德所说:“任何情况下,你都不可能铸就一座固若金汤的城市。”
人力或许无法“胜天”,但我们却可以在应对灾难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通过积累一系列“小小的干预”,以期在灾难降临之时,将损失降到最低。
在此次飓风中,美国有超过1.5万个航班被迫取消,但机场却没有出现大量旅客滞留的混乱局面,这正是由于航空公司吸取了近几年的教训,采取尽早取消航班,安排乘客远离机场等措施,并将飞机停放在未受灾的地区,从而避免了更大损失。这一事例或许能给城市的决策者们些许启发。
潮水退去,而灾后的反思,才刚刚开始。面对重大灾难,城市如何防范,如何把生命与财产损失减至最低,纽约的经历为我们提供了新教训,也开辟了新课题。(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