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媒体称中美用矛盾眼光审视对方
【法国《回声报》11月5日文章】题:华盛顿-北京,互相打量(作者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教授、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顾问多米尼克·莫伊西)
在几天之内,当今世界两大国将各自实现领导人换届。两国如何看待对方?它们难道不像一对连体兄弟,在金融和经济上不可避免地互相依存,却在意识形态和战略上对立冲突?它们难道不应该跨越隔阂互相合作吗?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形成了明确的对苏政策。这一政策的核心理念是“遏制”。
如今,世界变得更加复杂。美国仍然未能找到同样清晰的对华政策。华盛顿似乎一直在两种对华优先策略中犹豫不决。第一种策略是拉拢中国融入国际体系(此处使用的字眼是“参与”),把中国变为愿意分担“世界重任”的负责任合作伙伴。第二种策略更倾向于制衡中 国,首先是在亚洲地区层面,而后是在全球层面。
在第一种方针,也就是“参与”策略上,美国对中国很失望。北京在朝鲜和伊朗问题上——平息两个不安分国家的核热情方面——显然都做得不够。相反,北京在南中国海乃至整个亚洲做得过分了。伙伴在疏远,而对手却显现了。美国精英在中国问题上看法分裂,但没有明显的党际之争。共和党人亨利·基辛格一直都是为中国辩护的重要人士,共和党却批评奥巴马对待北京过于软弱。在民主党阵营中也存在两种不同看法,有人批评中国当局滑向民族主义或是“极权主义”,也有人强调需要进行互相尊重的对话。前者坚持对中国政权的共产主义性质的看法,后者重视中国文明的重要性。然而双方如今都认为,在领导层换届背景下,中国人表现得既傲慢又缺乏自信。
中国人也关注着美国大选,但对两名候选人没有明显的偏好。实际上对北京而言最为重要的是,美国在经济上足够强大——债主不希望负债人破产——但不能过于强大,这样才不会阻碍中国崛起。
中国方面也存在不同的思想阵营。温和务实派强调保持稳重,并一再表示当今世界“只存在美国一个超级大国,并且它越来越强大”,还有“相对较弱的几个大国,比如中国”。只有美国放弃全球责任,走向自我孤立,中国才能独傲群雄。但还有一些可称为急切的民族
主义者的人,他们认为美国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中国时代再次到来,证明中国的和谐中央集权制度优于美国失灵的民主制度。“他们把自己当成什么人了?”中国人在谈到美国人和他们的救世情怀时这样说。美国的文化太短,制度太陈旧。
中美陷入衰落期的竞争这一说法似乎过分了。但是两大国在经济上互相依赖,已经难分难解,它们难道不是必须在未来多年内互相支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