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哈谈判期待阶段性突破 南北合作成重要因素
正值《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即将结束、“加强行动德班平台特设工作组”将启动具体讨论之时,上承巴厘路线图,下启德班平台谈判,本次多哈会议既要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双轨制”和“德班平台”等领域取得阶段性进展,又需对2020年后全球减排路线图开启工作程序。
《京都议定书》设定了发达国家2008年至2012年的减排目标,它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国际法的形式对特定国家的特定污染物排放做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限时定量控制;2005年,各国开启《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谈判,然而始终受到部分发达国家的阻挠。但《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是全球减排制度的基石。发达国家必须在2012年后继续履行其减排承诺。
去年,德班大会决定将结束《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代表的“双轨制”谈判,并在2013年—2015年底转向“德班平台”谈判。
今年,在多哈,各国能否确立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确保其按时实施,这将是衡量会议成败的关键因素。
回望气候谈判的历史,其实,气候谈判进程也与当下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东升西降”的走势同步。随着以中国、巴西、南非、俄罗斯、印度等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其所承担的义务也在逐渐加重。而另一方面,面对欧元区经济危机和美国“财政悬崖”的阴霾,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显得“有力无心”,率先减排的政治意愿不断下降。奥巴马总统缺席联合国里约+20峰会,并宣称气候变化措施不能影响美国经济;欧盟延期航空业碳税,减少环境援助和减排承诺。更为无理的是,发达国家正在竭力将其应承担的国际责任推卸给新兴经济体,并不断逃避其历史责任。正因如此,不少国家开始对多哈谈判调低预期。
历经20多年风雨,气候变化谈判是一个多边、持续且极为复杂的政府间互动过程,然而合作共赢始终是主流。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大国正群体性崛起、走向国际舞台中心,并积极主动地参与、承担全球气候变化规则和治理方案制定等工作,提出“公平获取可持续发展空间”等新主张,为南北合作、推动发达国家承担责任做出了积极贡献。展望多哈,南北合作、人类共赢将会是推动谈判取得阶段性成果的重要因素。(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于宏源)
专题:多哈气候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