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分析称欧债危机加剧中欧关系紧张 须深化合作 查看下一页

2012年11月28日 10:59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原题:透视欧债危机下的中欧关系

  中欧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的战略重点之一。当前,中欧双方都处在各自发展的关键时期,中欧关系也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刻。本报今天刊出中欧专家、学者关于中欧关系的一些观点与分析,希望有助于读者把握中欧务实合作的发展方向。

  问题一:欧债危机给中欧关系带来了哪些深层次影响?  

  欧洲专家认为,欧债危机引发民粹主义思潮,如果代表这股思潮的政治势力坐大,就会推动欧盟采取更严格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中国极易成为替罪羊。中国专家认为,欧债危机使欧洲对中国产品需求下降,但也拉近了中欧关系,深化了双方合作;然而,未来双方经济领域的竞争面会增加。   

  让—克里斯托弗·德弗雷涅(比利时布鲁塞尔圣路易大学欧洲研究所教授):最直接的影响是,即使欧盟继续成为中国最大出口市场,由于未来十年的经济萧条,欧盟将不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欧债危机的深化或将加剧欧中紧张关系。由于贸易逆差,欧盟成员国政府与欧盟委员会将继续要求中方升值人民币、开放服务市场与政府采购。的确,经济萧条加上高失业率将助长极右的民粹主义思潮,成员国可能会通过减少预算、反对欧盟委员会等手段来弱化欧盟机构的作用。这股民粹主义思潮是仇外的,尤其排斥中国经济扩张,并且部分已被机会主义的中右与中左政党所利用。当然,迄今这些思潮仍停留在选战上,欧洲各国政府在有关欧盟对华贸易政策上经常采取更加实用主义的立场。然而,如果欧债危机的社会影响扩大,导致更多的政治不稳定,不仅在希腊或西班牙,而且在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国,中国极易成为民粹主义政客的经济替罪羊。一旦这股政治势力坐大占据更多议席,将会推动欧盟采取更加严格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在欧债危机期间,外贸市场与能源供应问题更加突出。这将加剧欧中争取一些发展中国家市场的经济外交,尤其在中东、非洲、南美等欧洲重要的直接投资地。然而,欧债危机也为中国投资者进一步参与欧洲经济提供了机遇。如吉利花费18亿美元收购因危机而陷入困境的沃尔沃汽车。这将有助于中国企业增强技术技能、管理世界闻名的品牌以及进入欧洲市场的销售网络。那些在债务危机期间希望减少公共支出的国家,尤其是东欧与南欧国家可以向处于市场低端的中国建筑与基础设施企业提供一些市场空间。

  欧债危机前,中国在欧洲的投资较少且低调。但最近对中国在欧洲的收购,舆论反映较大,因为欧洲国家一方面担心主权沦丧,另一方面担心在世界经济中因中国崛起导致欧洲衰落。尽管中国政府试图打消欧洲国家的疑虑,但危机背景下,这些收购变得更加敏感,因为欧洲舆论对欧洲企业渗入中国经济的程度也知之甚少。很少有欧洲人知道德国大众与法国家乐福在中国市场占据了多么大份额。欧洲人没有认识到,随着中国大企业的发展与国际化,它们在欧洲加强存在,同欧洲跨国公司在中国快速发展是一样的。

  冯仲平(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所长):主权债务危机是欧盟战后以来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不仅南欧国家深陷困境,欧元的声誉和地位也受到打击。欧债危机突显了中欧两个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从中方来看,欧洲对中国产品需求的下降是导致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减缓的主要因素之一;从欧方来看,欧洲一直对中国援助其应对危机抱有期待,包括欢迎中国投资、希望中国扩大从欧洲的进口等。可以说,欧债危机拉近了中欧关系,不论是债务国还是援助国,不论是欧盟老成员还是新成员,都希望与中国加强经贸合作。此外,欧债危机使中欧均看到了加强金融治理和共同应对新型挑战的必要性。  

  赵俊杰(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欧债危机给中欧关系带来深层次的影响,体现为:中欧经贸合作力度加大,中国政府不但雪中送炭,通过购买欧债来帮助欧洲国家脱困,而且加大对欧洲的投资,共享先进的生产技术与企业管理经验,加深合作关系;中欧在政治领域密切联动,中欧关系更加务实,正试图推动建立起一个应对危机的全球金融监管机制;为应对危机,中欧政府都制定并出台了一些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都在寻求双边关系新的发力点和共识,都在进行深层次的产业结构调整,都把发展低碳经济、构建生态文明视为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这就充分说明中欧关系在欧债危机中经受住了考验,并且在欧债危机中得到深化。  

  崔洪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洲研究部主任):欧债危机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欧债危机加剧了中欧之间的力量对比变化,中欧关系有望获得更平等的发展基础。中国的发展势头好于欧洲,欧洲正将中国作为真正平等的经济、政治伙伴加以对待。二、在此基础上,中欧关系正从以经贸为主向政治磋商、经贸合作、人文交流与安全对话并重发展,全面、深入发展的基本框架和原则得以确立。三、中欧经贸关系正由过去过于依赖双边贸易向贸易与投资并重的结构转化,中欧相互投资也由过去的单向倾斜向双向平衡转化。四、随着形势变化,中欧关系将呈现合作与竞争共存的态势。由于中欧都以技术创新、新能源等作为未来发展方向,在需要加强宏观政策协调的同时,双方的竞争会有所增加。如何在加强合作的同时促进良性竞争,是中欧需要认真面对的重大问题。  

  问题二:中欧经贸合作在不断深化的同时,如何扫清障碍,在中欧关系整体发展中发挥更积极作用?   

  欧洲专家认为,欧中贸易关系可以说“大到不能倒”,但欧洲无疑是使用贸易防御手段的始作俑者。欧中双方需要寻找共同战略, 遏制贸易保护主义。中国专家认为,双边贸易摩擦和欧洲贸易保护主义已经成为发展中欧经贸关系的障碍,双方应理性处理贸易摩擦、加强贸易与投资领域的平衡性,形成良性互动;欧盟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尤为重要。  

  让—克里斯托弗·德弗雷涅:欧中在经贸上相互依赖。欧洲经济萧条期可能会与日本1990至2004年的经济萧条期一样长,这意味着欧盟经济增长将主要来源于其对世界其他地方的出口与投资。美国与日本的经济前景不容乐观,那么中国将成为欧洲经济增长的最大依托。

  中国经济同样依赖欧洲经济。欧洲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而且很可能未来仍然如此。中国经济经历了高速增长,但这种增长的特点是外向型,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同时消耗了太多资源。因此必须实行科技含量高、节能环保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为此,中国需要引进技术,尤其是欧盟的技术。欧洲也能够接纳大量中国研究人员与大学生,他们学成回国后将有助于提高中国的科技水平,欧中还可以实现教授与科学家的交流,推动中国的科技进步,这不仅有利于中国人民的福祉,也将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弗雷德里克·艾里克森(欧洲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经济的杰出表现成为中欧贸易增长的源泉。欧中贸易关系可以说是“大到不能倒”。欧盟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也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中欧贸易关系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双边贸易关系之一。到2011年双边贸易额达到了5672.1亿美元。眼下,欧洲市场疲软导致欧中贸易额有所下降,但2012年欧中贸易仍有望达到6000亿美元左右。跨境贸易让中国和欧洲的企业都获益匪浅。

  近年来,随着欧洲内部市场不振,其他外部市场也需求乏力,欧洲企业的销售额明显下降,而它们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则保持上升势头,中国显得尤为重要。消费者也从欧中贸易中受益,因为他们可以获得物美价廉的商品。另外,欧洲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中的75%属于原料产品,这有助于欧洲企业缩减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扩大出口。

  欧中贸易关系发展迄今为止是成功的。不过这种关系也受到不断增多的贸易摩擦和贸易纠纷的影响。当然,在欧中贸易关系中,欧洲无疑是使用贸易防御手段的始作俑者。比如,欧盟针对中国电信企业和光伏企业发起的调查,欧盟内部也在谈论是否要将欧盟的政府采购市场对中国企业关闭,欧盟官员还提议对来自中国的投资进行公共安全审查。毫无疑问,这些观念均体现了对本土产业的保护。对欧中贸易持有这种态度是可悲的。欧盟一些夕阳产业缺乏竞争力,一边亏损经营,一边向欧盟领导人施压要求得到保护。欧盟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保护措施仍只占中欧贸易的很小部分。欧盟有时候发出威胁往往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威胁也好,贸易防御措施也罢,这都反映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欧洲在开放市场、提高自身竞争力的过程中,经济改革力度不够。

  目前,双边的投资和贸易活动将欧中贸易合作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我们看到了欧中贸易关系成熟发展的信号。但是,在未来欧中双边贸易要继续保持如上一个10年那样的繁荣,欧中双方都需要寻求一个共同战略,以遏制贸易保护主义,打消彼此的疑虑。  

  古斯塔夫·格拉茨(比利时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中国经济以出口为导向,很大程度上依赖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贸易和经济合作。过去30年的欧中关系发展方式最能说明这种状况。30年前,当欧洲开始与中国建立贸易关系时,后者仍然是一个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在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的1%,全球贸易份额不到1%。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3.6%,约有11%的世界贸易货物来自中国。相比之下,欧洲日渐衰退。多个发达欧洲国家的政府都不得不努力振兴它们的经济,以减少其庞大的公共赤字,欧洲公司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同时也正失去它们的技术优势。所有这一切都让欧洲担心,中国不断增长的影响将影响欧洲经济发展。

  如今,欧中关系的逻辑已经发生变化。对于许多的欧洲学者们来说,中国已成为推动欧洲国家出口增长的市场。中国不仅将继续增长,还将以更高的价值增值链和技术资源运行起来。虽然中国仍然被看作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出口市场和投资目的地,但也不能否认欧中之间经济互补性越来越少的事实。  

  冯仲平:经贸关系的确是中欧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多年来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出口市场。中国也从欧洲引进大量技术和资金。同时,欧盟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和投资需求也不断增大。但经贸摩擦已成为困扰双方关系的主要障碍。中欧双方应从三方面来处理这一问题。首先,双方应致力于使贸易更趋平衡。随着欧洲对华出口的增加,中国对欧投资扩大,欧盟对华贸易逆差相应减少,但中欧贸易平衡需要长期的努力。其次,应认识到中欧贸易的互补性依然很强,中国虽然生产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将长期是发展中国家,双方合作的空间还很大,城镇化、新能源、环保领域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第三,理性处理双方贸易摩擦,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十分重要。   

  赵俊杰:当前中欧经贸关系中的障碍主要是双边贸易摩擦日甚,以及欧盟因近年来欧债危机蔓延而祭起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旗,今年欧盟对华开展的光伏产品反倾销立案就是佐证。要根除双边经贸关系中的痼疾有难度,必须本着互谅互让、共谋双赢的原则,既要解决双边贸易发展中逆差过大的问题,又要加强中欧在贸易和投资领域的平衡性,形成良性的贸易和投资互动。对欧盟而言,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尤为重要,惟有如此才能摒弃贸易保护主义,使未来的中欧经贸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健康、更加互利。  

  崔洪建:欧盟已连续多年保持了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技术来源地以及主要投资来源地的地位,密切的经贸往来是中欧关系的基石。但随着经贸往来的日益密切,中欧在贸易平衡、贸易摩擦、技术转让、市场准入和相互投资等方面仍存在问题,经贸关系仍不时受到保护主义的影响。为正确处理矛盾,中欧之间已建立起较为成熟的沟通和磋商机制,减少摩擦,管控分歧。“中欧经贸高层对话”更是由双方领导人和主管部门直接就经贸问题展开磋商、协调的有效机制。同时,通过中欧领导人会晤以及中欧之间的高层互访,积极寻求通过政治协商来解决经贸分歧,也成为中欧之间处理经贸关系的重要方式。经贸摩擦和争端不是中欧经贸关系的主流,未来随着中欧经贸依存度的进一步提升,通过“产、学、研”各领域的密切交流与合作,中欧可以在产业链整合、提升相互投资等方面扩大经贸合作基础,从而使经贸关系继续扮演积极角色。

【编辑:叶士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