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外国专家称中国未来十年机遇不少挑战不小

2012年12月26日 09:48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中等收入陷阱是最大挑战

  ——芮效俭:美国外交家,1991年至1995年间任美国驻华大使。是当今美国外交界和学术界首屈一指的中国问题专家。

  中国在未来十年可能出现的一些国内问题会对中国领导层提出真正的挑战。我看到已经有数据预测,十年后,中国20岁-24岁的劳动人口数量将减少50%。现在,这个年龄层的人口是中国制造业的核心。这意味着,中国未来将面临来自劳动力减少的压力,并迫使工资上涨。当然,工资上涨从许多方面来说是好事。另一方面,这也令中国更加接近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101个1970年被认为是中等收入的国家,到2008年只有13个成为高收入国家。有数据说,中国必须以至少6.6%的速度增长,才有机会摆脱中等收入陷阱。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1月发布的研究报告说,中国从现在到2030年的经济平均增长率为大约6.6%,但是在2030年后的30年,中国的平均增长率将降到仅2.2%。因此,在未来十年,中等收入陷阱将成为中国面临的巨大挑战。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未来5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的数量预计将增长4倍。这将在社会服务和退休计划等问题上给中国带来巨大压力。

  从较短期来看,最大挑战之一是由于经济快速增长而催生的民族主义。如果中国民众希望中国政府在和邻国领土争端问题上表现得更加强硬,那么中国实现和平发展将面对挑战。中国如何处理这一问题?这需要中国的领导人展现出极好的技巧:一方面不会损害和它重要邻国的关系,同时不会造成中国人认为政府未能恰当地维护中国的利益。

  不过,现在世界的变化趋势从中国的角度来看是对它有利的。现在的局势是,出现了几个地区性的主导大国--印度、巴西、土耳其,一个超级大国已经不能主宰世界。

  对中国来说,一个重要的机遇就是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让健康的经济力量成为最重要的特征。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个成功的发展模式。也许其中的-些方面可以为其他国家所借鉴。中国可以在这方面为世界做出巨大贡献,因为这个拥有世界最多人口的国家实现了人类近代史中持续时间最长的高速经济增长期。

  保持和平稳定仍然重要——雅克-阿塔利: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作家和未来学家,曾担任密特朗总统的特别顾问。被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评为当代影响世界的100名知识分子之一。

  有人认为未来十年中国将在经济总量上超过美国。但是我认为中国不会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经济上也难以实现,因为中国的人均GDP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至少50年的差距。

  在人均产值、经济创新能力、专利数量上,中国与日本也有很大的差距。

  对中国来说,如何保持国内国外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仍然非常重要。在国际上,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在地区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中国和日本要寻求建立一种和平的关系,地区的和平和稳定对中国未来来说非常重要。

  而在国内,我认为中国面临一个重要的挑战是人口老龄化。要从两方面看,首先这是一个好的消息,人口老龄化说明中国人口成熟化,但另一方面中国需要建立现代化的退休制度,健康保险制度,这些制度在中国过去并没有。

  这些还不够,中国目前正在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民主社会制度,这对中国也非常重要,每个国家有着自己不同的历史,各国的民主形式也都不一样,中国也正在向民主转型。中国领导人需要对中国的治理进行思考和规划,要知道经济的发展必须有民主的发展作为保证。而从另一层面说,这也可以产生经济增长所需的创新。但每一个民主的发展历程又是不同的,中国民主进程不能模仿其他民主。

  加强国民幸福感更重要—— 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勋爵:英国华威大学政治经济学荣休教授,上议院议员

  中国在经历3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后,现在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分配社会财富。加强国民的幸福感要比单纯追求GDP的数据增长更重要,当然这也取决于社会的富裕程度。

  对于富裕社会来说,公平更重要一些,但是对于仍处于非常贫困的社会来说,增长显然也很重要。让人感到幸福的关键在于扩大消费并降低储蓄率。社会变得越富裕,阻止穷人落后于社会发展就显得越发重要。

  我并不倾向于彻头彻尾的公平,但是比现在更公平一些,却可能会增加竞争力,这一点已经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对政府是一大挑战。税收调节和设定最低工资保障都很重要。对中国来说,要努力从出口拉动转向国内消费的内生性增长。

  经济转型须撇清政治因素——杜克雷:美国南加州大学美中学院院长,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

  中国在过去10年迎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一大幸事。中国不仅积聚了大量经济上的财富,而且也培养了大量人才,中国企业也学会了如何在国际市场上打拼。中国在政治上也积累了一定资本。睿智的中国领导人会抓住这个机遇,把黄金十年再延长10年或20年。

  当然,中国领导人也可以选择其他的发展方式,比如沿袭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但这会使经济转型变得更加困难,从而使中国与难得的战略机遇失之交臂。应当指出,这种经济转型应当完全出于经济而不是政治因素。以往中国的经济曾与政治混在一起,这妨碍了领导人作出理性而清醒的决策。

  推行儒家合理富足思想——尤里-塔夫罗夫斯基:政治学家、东方学家,俄罗斯各族人民友谊大学教授。曾任职苏共中央意识形态部门,主管对中国、日本、韩国和越南等亚洲国家宣传

  未来十年,中国面临的不只是战略机遇,还有战略挑战。中国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美国遏制中国的政策将加强,不过这一政策在奥巴马总统未来4年任期内将以柔和的形式体现出来。如果此后共和党执政的话,有可能对中国采取比较强硬的遏制形式。不排除中国会与受美国暗中或公开支持的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发生有限武装冲突的可能。

  第二,提高居民收入的方针会使中国接受消费社会模式。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如果这种模式变为现实,会引发原材料短缺和生态破坏。所以推行具有中国特色的消费模式至关重要,也就是实现小康,推行儒家合理富足思想。

  国内市场发展带来机遇——雅科夫-贝格尔:俄罗斯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历史学博士,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著作有《当代中国农村的集体和农民》、《中国经济战略》等

  过去十年,如果只看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这的确是中国增长最快的时期。同时,这也是中国国内产生大量复杂问题、困难和矛盾的十年。新的十年对新领导人提出了十分困难的任务和问题。

  战略机遇当然存在。但机遇与第一个十年不同。国内方面,首先是中国的进一步城镇化,数以百万计的居民从农村转入城市。主要的是中国国内市场发展带来的机遇,中国目前是世界主要出口商,是世界工厂,将来也许会发展成为世界最主要的市场之一,发展成为其他国家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主要进口商之一。

  中共十八大宣布要把中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不是简单地当商品生产者,还要为世界提供创新技术。这里蕴藏着巨大的增长潜力,这种增长没有之前十年那样快,但会足够稳定,足够循序渐进。

  投资教育,让资本走出去——阿德里亚纳-阿布德诺尔:巴西里约热内卢天主教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金砖国家政策研究中心总协调员

  将来中国将从眼下大力投资教育和致力于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努力中获益,这是主要战略机遇之一。现在中国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此时推出一系列政策提升教育质量、鼓励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力争走向产业链顶端,未来将令、国民经济全盘受益。

  中国的另一大战略机遇是资本走出去。目前中国国内投资过剩,而受全球不景气大环境影响的不少区域和国家则正好需要大量资金,以巴西为代表的拉美各国便是如此。

  与此同时,中国在下一个战略机遇期所要面临的挑战将考验新一代领导人。例如,在外部,一些国家相继出台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在国内,部分社会阶层以群体性事件的方式表达对现状的不满。目前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内部差距拉大,城乡差距、城镇流动人口和城市居民间的差距拉大,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诉求逐步提高,如何处理这些诉求,是中国执政集团未来必须直面的课题。

  地方财政问题值得警惕曼弗雷德-格伦德:德国联邦议院联盟党议会党团干事长,联邦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等机构成员。

  我对中国未来几年发展前景感到乐观。中国存在巨大的人力资源潜力,尤其有大批受到良好教育的年轻人。如果对外保持稳定,就可以集中精力致力于经济和发展。我相信中国将继续保持发展势头。

  未来几年中国国内最大挑战是,一方面沿海省份人们生活比较富足,但全国依然有很多贫困人口。人口老龄化是第二个挑战,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中国未来一方面缺少青年劳动力,另一方面男女比例可能失调。另外一个挑战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渠道。迄今地方政府一方面由中央拨款,另一方面通过卖地获得财政收入。地方政府债务严重,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后果严重。(本网驻华盛顿记者冉维、驻巴黎记者应强、驻伦敦记者王亚宏、驻洛杉矶记者王军、驻莫斯科记者岳连国、胡晓光、驻里约热内卢记者王帆、驻柏林记者刘向)

【编辑:况聃】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