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称中美关系或“低开高走” 管控分歧是关键
![下一页 查看下一页](http://i8.chinanews.com/16/right1.gif)
![](http://i3.chinanews.com/2011/news/images/1.png)
核心观点
“接下来的四年中,两国关系将仍然是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关系,但我相信,合作将仍然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两国关系会朝着新型大国关系艰难前进。”
——陶文钊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
“重返亚太战略在其第二任期内延续性会大于变化,在策略上或许会更强调外交沟通和经济布局,不会在军事上过度刺激中国的神经。”
——袁征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副研究员
导语
赢得连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21日宣誓就职。与4年前的第一次就职演讲相比,奥巴马此次就职演讲的对外关系内容明显偏少。
美国媒体援引白宫高层的话说,奥巴马很清楚在第一任期内,自己重塑美国在世界上形象的努力基本没有进展,因此,尽管他仍希望在第二任期重启这一努力,但他只能在演讲中采用更“委婉”的方式,目标也不会定得那么高。
那么,奥巴马的第二任期外交政策究竟有什么特点?他将如何发展“重返亚洲”的政策?未来四年,中美关系的发展将呈什么走势?本期圆桌会议,我们邀请两位美国问题专家解答。
新旧对比
广州日报:与第一任期就职演说相比,奥巴马这一次演说中对外关系内容明显偏少,这是为什么?
新外交团队较温和
陶文钊:今天的奥巴马已远不如第一任期那样心高气盛,他知道了局限和束缚,他的首要关注是不要掉下“财政悬崖”,在削减赤字和保持增长之间找到一个平衡。他所面临的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美国社会的分裂,两党的斗争。从总体上说,他第二任期的主要挑战仍然是复兴经济。
在外交方面,他没有提到具体的问题,没有提到任何一个国家的名字。但他阐述了他的理念,那就是要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美国与别国之间的分歧,这不是美国对面临的危险表现幼稚,而是因为接触可以更持久地消除国家之间的疑虑和担心。
外交-安全团队更强调国际合作
这段话的言辞说得不错,说明了他不会再借钱贸然发动一场中东战争,说明了他会努力寻求包括伊朗核问题、朝鲜核问题等紧迫问题在内的国际纠纷的和平解决,对此应表示欢迎。
奥巴马现在选定的重要阁员似乎也说明了这一点。国务卿的人选克里、国防部长候选人哈格尔、中央情报局局长候选人布雷南都不是那种激进的保守派人士,尤其不是新保守主义者。他们都是资格很老、经验丰富、比较温和务实的人。这个外交-安全团队应该会奉行一种更加务实、更强调国际合作尤其是大国合作的外交政策。
袁征:奥巴马演说中对外关系内容偏少,是因为他第二任期的主要挑战是国内问题,对外关系被放在了较次要的位置。况且,就职演说主要是针对国内民众的。
4年前信心满满,如今更务实
之所以奥巴马在第一次就职演说时就对外关系列出了明确目标与政策,是因为刚上台的奥巴马朝气蓬勃,信心满满,要与前任总统小布什做一个“隔断”,让美国老百姓看到一套与小布什不同的外交政策。
此外,4年前金融危机刚来到,如何从伊拉克和阿富汗脱身是美国许多民众较关注的议题,如今4年过去了,美国人更关心如何让经济复苏,如何振兴美国产业以及社会保障、移民问题等。对于执掌4年白宫的奥巴马来说,他更加懂得选民的诉求,第二任期将更务实。
奥巴马第二任期的外交政策,延续性将大于变化。外交上的主要挑战是从阿富汗撤军、伊朗核问题以及中东地区的问题。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其重返亚太战略是否调整。由于其新的外交团队成员比较温和,措辞会比较委婉,其诉诸战争的可能性小。
重返亚太
广州日报:奥巴马在第一任期后半程推出了重返亚洲的战略,在今后四年中,他将如何发展这一战略?
“重返亚太”战略给中美关系带来变化
袁征:奥巴马第二任期中“重返亚太战略”是否会调整非常值得关注。从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多尼隆去年11月的撰文中可以看到一个细微的调整,就是将对华政策作为重返亚太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重返亚太战略在其第二任期内延续性会大于变化。
美国利用一些国家矛盾心理谋利
未来四年中,奥巴马政府将继续巩固同盟国的关系,不过,由于国防预算面临削减,更需要盟友出力;第二,要发展与新兴大国和地区组织之间的关系,如印度、印尼和东盟,这在某种程度上是针对中国,利用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分歧来“挑拨离间”,强化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为其重返亚太创造条件。
对于东南亚国家来说,他们乐于搭中国经济的快车;另一方面,他们需要美国来平衡中国。抱着这种矛盾心理,他们并不希望选边站队,而美国正是利用这些国家的矛盾心态,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陶文钊:奥巴马第一任期内宣布了战略重心东移,第二任期肯定要继续下去。这种战略调整已给亚太地区的安全形势增加了复杂因素,给中国的周边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在南海问题上,美国虽没有明确立场,但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在支持菲律宾;在钓鱼岛争端上,希拉里发表明显偏袒日本的言论,为日本右翼打气撑腰,令争端“火上加油”,增添了该问题的复杂性。
>相关新闻:
>国际新闻精选:
![](http://i6.chinanews.com/2011/news/images/1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