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埃及面临双重压力 权力分配问题未能解决
原题:埃及转型跌跌撞撞
埃及转型之路充满荆棘和不确定因素,转型难,稳定更难,2013年没有谁能够彻底改变埃及的政治地图。
埃及总统穆尔西1月27日晚宣布,塞得港、苏伊士以及伊斯梅利亚三个运河省进入紧急状态并实施宵禁,紧急状态将维持30天。去年2月1日,塞得港的一场足球赛演变成球迷骚乱,导致至少74人死亡和数百人受伤。今年1月26日,埃及法院判处21名涉事球迷死刑后,被告家属和支持者极为不满,从而爆发大规模民众示威抗议,被告的支持者与警方爆发了激烈冲突。据宣布,足球骚乱案判决引发的流血冲突,已造成至少49人死亡,超过415人受伤。目前示威已经蔓延到埃及12个省份,超过50万人参与其中,穆尔西正面临上台以来最严重危机。
2011年1月25日,埃及民众发动大规模反政府示威游行,要求备受贪腐诟病的时任总统穆巴拉克下台。埃及人民原以为即将迎来“民生新时代”,然而在经历了两年“阵痛”之后,埃及没有盼来安定、发展的“新时代”,反而日益步入“政治动荡与经济衰退”的恶性循环。埃及人又喊出了“要求推翻现政府”的口号,只是这次矛头直指穆尔西总统,指控他未能实现两年前推翻穆巴拉克革命的目标。埃及最大的反对派政党联盟“救国阵线”呼吁民众以2011年促成政权更迭的口号“面包、自由与社会正义”,对穆尔西和“穆斯林兄弟会”发起街头示威。
2012年埃及在跌跌撞撞的转型“阵痛中呻吟”,先是上半年围绕总统选举各方角力不断,龃龉迭起;接着下半年,以新总统穆尔西发布旨在扩权的“宪法声明”为导火索,埃及再次跌进“动荡的漩涡”,眼下仍在这一漩涡中“挣扎而不能自拔”。新政权与旧势力、世俗与宗教、自由与保守等力量,就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等问题,不但吵得不可开交,而且大打出手,动辄以“百万人大游行”相对峙,使埃及局势难以安宁。由于埃及社会未能完成相应变革,矛盾越积越深,安全局势变得异常脆弱,再小的风波都有可能引发危及政权的大骚乱,埃及目前正面临双重压力:
其一,权力分配问题未能解决,政局不稳。世俗势力与伊斯兰势力争夺领导权以及伊斯兰势力与军方的矛盾加剧。穆尔西总统近期的一些政策举动,被认为要大权独揽,难以形成全国统一意志。执政党需团结左右,合作共事。但是政权更迭后,前政权的既得利益者阻碍现政权施政,故意制造事端给穆兄会抹黑,加上穆兄会的有些政策没有平衡反对派的利益,激起了矛盾。从历史上看,每场“革命”之后的两三年内,民众的激情还没有消退,国家仍处于动荡之中也属正常。埃及如何走出困境,关键要看政治转型能否成功,如果反对派能够团结起来形成一个同穆兄会抗衡的政党,世俗派和宗教势力的利益在民主制度框架内相对平衡,那么局势就会渐渐趋稳。对于穆尔西政府来说,当务之急是尽快恢复政治与社会稳定,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在当前埃及社会走向深度分裂、政府施政处处被掣肘的大背景下,短时间内要实现稳定又谈何容易?
其二,埃及经济复苏必须要以国内稳定为前提,而目前执政的穆兄会缺乏执政经验,政府改革迟缓,未能提出一项可行的发展规划和做些惠民实事,来满足民众重振经济、改善民生的要求,以致造成埃及社会长期处于失序和没有安全感的状态中。以埃及国家收入主要来源的旅游业为例,变革前的2010年,埃及旅游业年收入达到125亿美元,外国游客总数高达1480万人次;2011年埃及政局动荡并引发社会动乱后,当年赴埃及的外国游客骤减500万人,仅维持在980万人次,旅游收入仅为88亿美元;2012年以来,埃及新政府虽已组建但因抗议示威浪潮不断,当年接待的外国游客仅为1050万人次,全年旅游收入90亿美元。两年来,政局动荡和社会动乱造成的旅游业萎缩又直接导致了埃及外汇大幅缩水。据统计,2011年变革前,埃及外汇储备为360多亿美元,到2012年底,这一数字降至大约150亿美元,“蒸发”了近六成。受此拖累,目前埃及的失业率高达12%,失业人数超过340万,比2010年的230万增加了48%。其中青年的失业率尤为严重,很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处境艰难,不少青年愤然走上街头,高喊改革口号,成为各地抗议示威的主要人群,这又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冲突及骚乱不断。
“阿拉伯之春”运动让埃及穆兄会匆匆上台执政,他们需要有一个转型的过渡期,而伴随而来的则是政治紧张和经济动荡。在许多人眼中,最近的示威游行是两年前“革命”的继续。他们认为,旧政府虽然被推翻,但新政府在政治、社会和宗教等方面依然延续着前任的做派,“二次革命”的口号不绝于耳。毫无疑问,政治斗争的延续会伤害经济复苏和发展的前景,这一结果将会加重民众的经济负担,而民众将加紧向政府和各政治势力施压。穆兄会虽已成为埃及最强的政治势力,却无力满足民众的基本诉求。穆兄会将选择什么样的道路,穆尔西能否适时调整内外政策,树立“顺民心”、“合民意”的新形象,关系到埃及的转型能否顺利过渡。在即将到来的埃及议会选举之前,为夺取权力而争斗还是为民众幸福而谅解,这是摆在埃及社会面前的一道考题。(顾正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