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菲律宾深陷“中等收入陷阱”无法自拔
提起菲律宾,在大多数人眼中,这个国家可能摆脱不了“贫穷”、“危险”、“腐败”和“天灾”等等负面词汇。在经济学家口中,菲律宾近年来又与“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术语挂上了钩。其实,菲律宾也经历过辉煌岁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菲律宾曾是亚洲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在国际上被许多经济学家看好,被认为是继日本之后“命中注定”步入亚洲最具希望经济体行列的国家。
然而,命运似乎和菲律宾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在迈入中等收入国家门槛后的数十年时间里,“中等收入陷阱”如幽灵一般纠缠着它。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在这一地区,菲律宾的“难兄难弟”马来西亚和斯里兰卡很可能在若干年内摆脱这个陷阱,但菲律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还是爬不出来。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菲律宾从昔日经济学家的宠儿变成“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反面典型呢?
生产率低下
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顾问赫苏斯·费利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菲律宾迄今为止已经当了36年的“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要逃离这个区间预计还要30多年,不折不扣地掉进了“中等收入陷阱”。与之相比,中国1992年才成为“中等偏低收入国家”,但在17年之后就成功步入“中等偏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费利佩说,菲律宾之所以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无法自拔,主要是因为在过去三四十年时间里,它没有完成像日韩等国那样的工业化过程,导致本国生产率长期得不到提高,失去了与其他国家的相对优势:与低收入国家相比,菲律宾较高的工资水平使其在劳动力密集行业不具备成本优势;与高收入国家相比,该国低下的生产率根本没有实力与它们展开竞争。
他说,菲律宾政府在上世纪70年代曾试图推动本国工业化,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此外,菲律宾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缓慢,其出口产品竞争力相对逐渐下降。菲律宾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优势维持到1990年,此后这个优势转变为劣势。而在资本密集型产品等高附加值行业中,该国更是不具备优势。
政治动荡
如果说生产率长期低下是所有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共性,那么具体到菲律宾是哪些因素造成其生产率难以提高,从而导致该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呢?分析人士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五花八门,综合来看主要有政治动荡、腐败丛生和投资不足等。
纵观近几十年的历史,菲律宾的政治动荡表现在两个方面:中央政府不稳和分裂势力林立。上世纪80年代和新世纪伊始的两次“人民力量运动”分别导致马科斯独裁政权和埃斯特拉达政府倒台,而菲律宾军方在关键时刻倒戈是两人下台的直接推手。
军方的介入让两次“人民力量运动”取得成功,但也让菲律宾政府长期生活在兵变的威胁之下。据统计,在阿基诺夫人当政期间,菲律宾爆发了7次兵变。在阿罗约政府时期,兵变更是成为家常便饭,先后被粉碎的大大小小的兵变图谋就超过200次。
在地方上,派别众多的地方分裂势力是严重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近几十年来,这个东南亚岛国———尤其是南部地区———活跃着多股叛军,其中势力最大的“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摩伊解”)经过多年发展,其兵力超过了1万人。虽然菲政府一直对它们“或剿或抚”,但至今也没有解决问题,往往还按下葫芦起了瓢。
亚行副首席经济学家庄巨忠表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必须为生产率的提高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首先就是要维持政治经济的稳定。社会动荡、政治不稳等因素被认为是许多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在东南亚,菲律宾在很长时期内的情况与此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