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解读美国步枪协会与枪支文化:持枪成“强者”

2013年04月11日 10:55 来源:半月谈 参与互动(0)

  如果一个国家大约1.5%的民众都属一个非盈利组织,这个组织的影响力恐怕不言自明。在人口逾3亿的美国,就有这样一个活跃在台前幕后的民间组织——“全国步枪协会”。截至2013年初,其注册会员逾450万人。历史上,包括肯尼迪、尼克松、里根、老布什等在内的8名美国总统曾是该协会会员。

  这个名字在外人耳中或许还嫌陌生,但在美国绝对称得上“如雷贯耳”。在其官方网站的宣传片中,这个成立于1871年的组织自称为“美国历史最悠久的民权组织”。每当美国出现枪击重案,这个组织的领导人一定是聚光灯下不可或缺的身影。爱它的人不吝赞誉,恨它的人也骂得凶猛。从现实议题到好莱坞大片,枪支文化是美国人不得不说的话题,而全国步枪协会就是这一文化土壤上带有标志性的一朵“奇葩”。

  政治影响

  自去年12月康涅狄格州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惨案发生后,美国社会掀起新一轮控枪讨论。趁此时机,美国总统奥巴马高调推出一揽子控枪举措,其中最大的动作是试图推动国会通过加强版的控枪政策。

  但是,今年3月19日,参议院民主党领袖里德遗憾地宣布,由于缺乏足够支持,不得不放弃将一项重启攻击性武器联邦禁令的提议纳入控枪议案中。这项提议是奥巴马控枪框架中强度最大、最受关注的内容。立法层对控枪议题的分歧,映射出美国社会对枪支泾渭分明的分裂立场。

  攻击性武器联邦禁令在1994年由时任总统克林顿签署生效,是控枪支持方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难得的“逆袭”。然而,维持十年寿命后,2004年种种延长其有效期的努力均告挫败,全国步枪协会的强力游说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倾向于支持控枪的民主党人为此付出了惨痛的政治代价。克林顿曾在2001年接受专访时直言不讳,以全国步枪协会为首的拥枪组织,是民主党在2000年大选中痛失众议院优势的重要原因,也是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戈尔在同年总统选举中负于小布什的重要因素。

  全国步枪协会的影响力不仅在于数百万会员,还在于其强悍的游说能力和对政治竞选的慷慨支持。“信枪哥、赢选举”,这是该组织卖力塑造的口碑。组织下属基金会有专门对政客的“评分指南”,越赞成拥枪评分就越高,自然也最可能获得该组织的支持。由于在位者具有现实权力和连任优势,该组织往往大力支持具有拥枪立场的在位政客。

  高举自由市场经济旗帜的前总统、共和党人里根,当年就是全国步枪协会第一次公开支持的总统候选人。另据材料披露,在2008年总统选举中,全国步枪协会花费了1000万美元,试图将奥巴马挡在白宫之外,无奈在金融危机一片愁云中携“变革”大旗出场的奥巴马号召力太盛而未能成功阻截。

  文化土壤

  “能不打就不打,非要打要打赢。每当自由受到威胁,就是我们战斗的时候。”这句话并非来自美国大片,而是全国步枪协会的宣传片。其中所谓“自由”,是指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赋予公民的持枪权,这恐怕是继第一修正案“言论自由”后美国人最关注的一项“自由”。

  “纪律严明的民兵对保障自由州的安全是必需的,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可侵犯。”修正案中的这句话被全国步枪协会奉为支持持枪的基本法律依据。

  “自由”对努力脱离“旧大陆”统治来开辟“新大陆”的早期移民来说有着根深蒂固的吸引力,追求自由深植于美国的集体性格之中。现实中,那些初到美国的欧洲移民,的确不得不依靠手中的枪支在“新大陆”落地生根,各州的民兵组织也在独立战争中发挥了自身作用。

  全国步枪协会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中应运而生。该组织创建之初原本以提高美国人、尤其是民兵的射击水平为己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扮演着“射击俱乐部和培训班”的角色,还负责组织高规格的射击赛事。

  在其成立后的前一百年中,全国步枪协会并非反对控枪的“斗士”。1934年美国出台首个控枪法案时,全国步枪协会也是支持方。1977年是全国步枪协会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激进派夺取组织领导权,从此逐步将政治影响力作为“核心业务”,规模大幅扩大,在各类拥枪组织中地位凸显。尽管领导权此后在激进派和温和派之间来回转移,但是该组织对参与政治、加强游说的基本路线并未转移。

  全美范围内至少50家武器制造商成为该组织的重要捐赠者。以2011年为例,该组织总收入2.1亿美元,当年支出也达2.3亿美元。

  在美国民调机构盖洛普公司1993年至2012年的相关民调中,多数美国人对该组织都抱有好感。这一调查表明拥枪在美国社会具有的民意土壤和文化基础。

  持枪“强者”

  2012年美国大片《被解放的姜戈》再度展示了著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崇尚的暴力美学,被视为对美国西部片的一次致敬。尽管时代不同,但片中血腥的枪战场面,与伊斯特伍德的警匪片《辣手神探》或马龙•白兰度和阿尔•帕西诺的《教父》三部曲一样,延续着某种鲜明的文化符号——持枪的“强者”。他们不一定是常规意义的“好人”,甚至可能突破法律底线,但一定是持枪的硬汉,这是美国枪支文化的最佳代言人。

  上世纪中叶非常活跃的美国自由派学者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第一次提出了“枪支文化”这个概念,并在《美国枪支文化》一文中详细剖析了美国人爱枪、持枪、难控枪的现象。“无论西方还是其他地方,美国是唯一坚持枪支文化的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国家。”

  40年过去了,其文中描述的枪支生态依然适用于今天的美国社会,只是枪支规模更为惊人。如今,美国平民持枪总数达2.83亿支,每年新枪销量达450万支。

  弗吉尼亚州一名地方警官曾告诉笔者,在美国,两类事件往往推动美国枪支销量上涨:一是民主党人赢得总统大选,二是发生震惊全美的重大枪击案。它们都意味着控枪政策可能加强,由此激发消费者“恐慌性抢购”。

  2012年底,这样两类事件汇合到了一起。先是民主党人奥巴马拿下连任之役,后是康涅狄格州发生校园枪击案,20条稚嫩的生命猝逝,深深地刺痛美国社会。随后,全国步枪协会副会长兼执行总裁韦恩•拉皮埃尔在华盛顿召开新闻发布会,在将执法部门、影视产业、游戏产业等环节责难一番后,他才宣布“重大举措”——该组织将推动在全美学校配备持枪警卫。枪支本无罪,造成枪支悲剧的不是持枪权利——这正是拉皮埃尔和他所代表的全国步枪协会一口咬定的立场。用他的话说,“真正能阻拦持枪坏人的只有持枪好人。”(《半月谈内部版》2013年第4期 驻华盛顿记者 孙浩)

【编辑:张艾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