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波士顿爆炸不等于“9·11” 慎用恐怖主义标签

2013年04月18日 08:38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4月15日,美国波士顿发生连环爆炸案,场面血腥骇人,令世界震惊。

  媒体报道中,恐怖主义、恐怖袭击、恐怖行为等带有“恐怖”字眼儿的语言铺天盖地。有的甚至干脆说,“4·15”就是一场迷你型“9·11”。

  2001年“9·11”事件发生时,我正在美国工作。在电影《华氏9·11》中,导演迈克尔·摩尔将总统小布什描绘成一个迟缓木纳的人。但我当时的感觉却是,布什行动敏捷,毫不犹疑地给“9·11”定了性——恐怖袭击。

  接下来,下面发生的事就水到渠成了:

  各国政要争先恐后纷纷致电美国。一方面表态谴责恐怖主义,另一方面表衷心,要跟美国一道“血战”恐怖主义。当时,俄罗斯总统普京反应最快,夺得了“致电快速第一名”。为此,布什还特意请他到自己老家的农场吃了烤肉。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第一次引用了“集体防御条款”。也就是说,恐怖分子攻击美国就等同于攻击该组织其他成员国,北约有义务集体反击。要记住,北约和华约(苏联主导的华沙条约组织)对抗多年,即使在最紧张的时候,北约也没有引用过该条款。

  当年10月,美军入侵阿富汗,推翻了上台不久的塔利班政权。因为塔利班窝藏恐怖分子,所以,这场战争被称作反恐战争;2003年,美国又入侵伊拉克,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因为萨达姆搞核武器且将之扩散给恐怖分子,所以,这场战争也叫反恐战争。

  就这样,美国的反恐战争开弓没有回头箭,一直打了10多年。10多年下来,拉登终于被击毙了,“基地”组织遭到重创了,美国本土避免“9·11”事件重演了……这些都是美国反恐取得的战果;同时也应该看到,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大批无辜平民被伤害了,美国和穆斯林国家的关系持续恶化了,美国的反恐经费越来越不够用了……

  历史是一面镜子。“4·15”事件发生后,奥巴马总统或许照了这面镜子,吸取了前任的经验,不想搞“反恐扩大化”。所以,他的表态慎之又慎。

  15日,奥巴马发表简短讲话,不仅没给这起事件标上“恐怖主义”标签,而且还呼吁不要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急于下结论。

  16日,奥巴马再次发表简短讲话。但这一次,他有些改了口。他说,爆炸是“恐怖行为”,正在进行的调查也在按调查“恐怖行为”的路子进行。有分析说,他可能受到了“政治压力”,其实并非“真这么认为”。

  奥巴马心里怎么想的,我们难以知晓。但平心研读一下他两次简短讲话的原文却不难发现,他要传达的信息是非常清晰的:用这种恶毒的方法伤害平民是无法容忍的,肇事者必将受到法律制裁;但肇事者是谁?是个人还是团体?动机是什么?是否与国际或国内恐怖组织有关?这些问题现在仍不明了。

  怎么办?奥巴马说的也很清楚:耐心等待调查结果。

  一位反恐专家说,不急于下结论是明智的。因为,如果下结论太早,就有可能将案情引向一个方向,作案者就会有针对性地逃离调查者的视线。现在,需要的是冷静。

  不把“4·15”说成“9·11”,不把凶手说成恐怖分子,不把悲痛感情直接升华成爱国激情,看起来好像不够解气,但实质上却有利于调查案情和缉拿罪犯。

  慎用恐怖主义标签是美国领导人的进步。案件发生了,还是应该“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张兴慧)

【编辑:孔庆玲】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