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国际观察:系列突发事件让美国绷紧“反恐”神经

2013年04月19日 21:18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接连两起爆炸,将波士顿国际马拉松赛事由欢乐节日变成悲剧现场。紧随其后,从直指奥巴马的有毒邮件到造成重大伤亡的得克萨斯州化肥厂爆炸,一连串的突发事件让美国社会的“反恐”神经更为紧绷。

  如何保障美国本土安全?反恐常态化能否奏效?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摆在美国人面前。

  “恐怖袭击”?仍无定论

  到目前为止,奥巴马政府尚未将波士顿爆炸事件定性为“恐怖袭击”,只是强调正按“恐怖主义行径”处理爆炸案。但分析人士认为,爆炸策划精密度、实施高难度似乎都在将答案指向有预谋乃至有组织的袭击者。

  消灭“基地”组织头目本·拉丹以及推动美军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离,是奥巴马自我标榜的第一任期重要“政绩”。去年连任竞选中,奥巴马有意凸显他与将美国人拖入战争的前任小布什不同,他为美国人带来了更强的国土安全。

  分析人士认为,事实上,尽管阿富汗战争正在走向终结,但美国利用无人机在国外开展的“反恐之战”却似乎愈演愈烈,这种缺乏必要法律程序的杀戮在美国国内和国际社会均招致质疑。如果波士顿爆炸案被证明系国外恐怖主义组织所为,那么这两枚爆炸物已足够对奥巴马所卖力构建的“安全感”造成重大冲击。

  而在美国国内,近年来美国社会分裂与对立现象不但没有缓解反而呈现加重的趋势,这为极端思想和组织提供了滋生和增长的土壤。据美国民权团体“南方贫困法律中心”去年3月发布的报告,美国国内仇恨组织自千禧年来呈现增势,其仇视目标涉及种族、信仰、性别等多个层面。

  恐怖威胁,能否防范

  虽然奥巴马政府尚未将波士顿爆炸案定性为“恐怖袭击”。但连日来,在美报纸、电视、网站等各大媒体的滚动报道中,“恐怖袭击”一词频频见诸标题。而且不仅波士顿高度戒备,曾经历过“9·11”事件的大都会纽约和首都华盛顿也立即增强警戒,连日来不敢松懈。加之有毒邮件和得州化肥厂爆炸等“巧合”接踵而至,不禁让美民众内心打上问号,美国还安全吗?

  几乎瞬间击碎美国社会原本满满安全自信的“9·11”袭击发生后,联邦调查局局长罗伯特·米勒曾预言,美国本土可能会面临小规模爆炸事件更频繁发生的局面。所幸近12年来其预言并未成真,民众心理逐渐走出惊弓之鸟的脆弱。但波士顿爆炸案却再揭伤疤,让美国人对本土安全防务能力产生新的质疑。

  纽约市警察局长雷蒙·凯利日前表示,自“9·11”恐怖袭击以来,当局已破获16起针对纽约市的恐怖袭击阴谋。

  美国威斯康星州玛丽安大学国土安全专家米歇尔·马耶夫斯基指出,“9·11”事件以来美国本土安保工作取得明显进步,但即便如此,想要防范恐怖威胁于无形也不现实。

  的确,任何恐怖威胁和安全防卫工作犹如“矛与盾”的关系,美国国土面积大,地区间、国际上人员往来密集,安保工作再强也难免有疏漏。恐怖威胁和防范工作处于不对称状态——前者只要得手一次,就是成功;后者只要失误一次,就是失败。

  然而,国内反恐之网能否织得更密?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研究主任迈克尔·奥汉隆认为,尽管目前美国每年的国内安全防务开支是“9·11”事件前的三到四倍,但一些重点领域还值得改进。他认为,反恐工作应该常态化,不仅作为联邦调查局等联邦执法机构的要务,更须纳入各地警方日常工作中。

  分析人士指出,远在技术层面之上,无论是对激化地区矛盾的对外政策,还是对国际反恐合作的行动力,美国决策者都有更多可以反思。(记者孙浩 王丰丰)

【编辑:王忠会】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