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称叙利亚可能使用化学武器 或将军事干预
美国政府25日说,美国情报系统认定,叙利亚政府军在与反对派武装作战时可能“小规模”使用化学武器,包括沙林毒剂,只是仍需要更多证据以最终确认。
英国外交部随后跟进,称英方掌握“有限但有说服力”的证据显示叙利亚动用化学武器。一些美国国会议员敦促总统贝拉克·奥巴马确保叙利亚化学武器“安全”。
美英指认叙利亚政府动用化学武器,正值政府军战局见好之时。叙外交部副部长费萨尔·梅克达德警告,在叙利亚重新上演“伊拉克剧本”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凯特琳·海登说,尽管“信心程度不同”,美国情报系统确实评估认定,“叙利亚政权在叙利亚小规模使用化学武器”,具体而言,指神经毒剂沙林。这一评估部分以“生理学样本”为依据。
按照一名五角大楼官员的说法,所谓“信心程度不同”,通常指情报机构之间就评估结果有争论。一名美国情报官员告诉路透社记者,使用沙林毒剂的规模显然有限,没有人发现在叙利亚使用的化学武器导致“大规模伤亡”。
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稍早时候与一些国会议员闭门会晤,会后告诉媒体记者,美方注意到叙政府“两次”使用化学武器。
白宫立法事务办公室主任米格尔·罗德里格斯公开致信两名国会议员,说鉴于事关重大和“从我们最近经验得到的教训”,单靠情报评估“不足以”得出最终结论;政府只有掌握“可信、确凿”的事实,才能提供“某种程度的确定性”,以引导决策。
那封信写给参议员军事委员会主席、民主党人卡尔·莱文以及委员会共和党籍成员约翰·麦凯恩。罗德里格斯说,确定叙政府军动用化学武器的证据链尚不清楚,美方无法证实受害人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情况下遭受化学毒剂侵袭。
英国外交部一名发言人25日晚些时候说:“我们从多个消息源得到有限但有说服力的信息,显示化学武器在叙利亚使用,包括沙林……我们已经向盟友、伙伴和联合国通报这一信息,正积极设法获得更多且更好的信息。”
美国国防部长查克·哈格尔当天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访问时说,美方在“过去24小时内”决定公开情报机构关于叙利亚使用化学武器的评估结果。
就在24日,叙政府军经过数周激战,攻入首都大马士革以东的战略要地奥泰巴镇,切断反对派武装运送武器装备的关键通道,反对派武装反扑未果。官方的阿拉伯叙利亚通讯社说,军队恢复对奥泰巴的完全控制,发现多条运送武器的地道。
立场倾向反对派的“叙利亚人权观察组织”主管拉米·阿卜杜勒·拉赫曼告诉美联社记者:“这是现政权的巨大胜利、对反对派的沉重打击,反对派面临失去大马士革周围其他村镇的危险。”
4月中下旬以来,叙政府军利用空中和装甲部队优势,在多条战线取得进展。政府军同样在中部霍姆斯省、哈马省和靠近黎巴嫩的边境取得战果,有利于把首都与沿地中海省份串联起来,那里是总统巴沙尔·阿萨德所属阿拉维派的聚居地。
英国、法国和以色列先前指认叙利亚政府使用化学武器。以色列军方情报研究与分析部门主管伊泰·布伦23日说,一些证据显示叙政府军数次使用化学武器。只是,哈格尔次日说,访问以色列期间,以方并没有向他出示这方面的证据。
美国政府多次重申,如果叙利亚政府对民众动用化学武器,将越过“红线”,意指美国可能军事干预。奥巴马今年3月访问以色列时警告,如果巴沙尔政府动用化学武器,将“改变游戏规则”,犯下“严重且悲剧性”错误。
美国25日宣布发现证据后,哈格尔说“使用化学武器违反一切战争法”;英国外交部说“动用化学武器是战争罪”;麦凯恩等美国国会议员说叙利亚政府“显然已经越过红线”,敦促奥巴马采取行动,确保化学武器不会落入恐怖组织或极端组织之手……
美国国防部早已在约旦部署一支超过200人的部队,包括美国陆军司令部人员,以准备与盟友可能的联合军事行动,“接管”叙利亚政府军的化学武器库。
一名白宫高级官员说,如果确认叙利亚政府使用化学武器,“所有选项都摆在桌面上”。不过,一名五角大楼官员强调,军事干预并非迫在眉睫,且情报系统内部就叙政府军是否使用化学武器存在不同意见。
按照路透社的说法,鉴于伊拉克战争的教训,奥巴马政府的决策过程将十分小心,以防遭“假情报”欺骗。
美国2003年3月以伊拉克萨达姆·侯赛因政权秘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动伊拉克战争。然而,美国、英国等国当时对伊拉克的怀疑并没有得到国际核查人员证实,美国主导的多国部队入侵伊拉克后也没有发现所谓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我们以前看过非常糟糕的电影”,一名国防部高官告诉媒体记者,一些情报驱动了决策,后来冷静下来才发现,事实证明那些情报是错误的。
就化学武器传闻,叙利亚外交部副部长梅克达德回应,叙利亚军队从没用过含化学物质的武器,也绝不会用这种武器对付叙利亚民众。
就美国等国可能利用化学武器问题“采取行动”,梅克达德警告,重新上演“伊拉克剧本”会造成严重后果。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23日说,俄方赞同就任何指认叙利亚政府使用化学武器的报道展开仔细调查,但反对复制“伊拉克剧本”。
梅克达德还说,美国援助叙利亚反对派,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像“9·11”恐怖袭击那样引火上身。“一旦恐怖主义之火在叙利亚蔓延,将燃烧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