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华强硬论”充斥印度媒体 中国外交部回应
“没有开火的战争”,印度《第一邮报》2日以此为题刊文,分析从4月15日持续至今的中印边界“帐篷对峙”。《印度时报》2日称,边界军官第三轮磋商失败后,中国完全没有从边界撤走帐篷的意思,而是派出卡车为驻扎士兵补给物资,“印度即将失去750平方公里的土地”。美联社称,两周的对峙正在将亚洲两大国推向“危机的边缘”。不过,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2日表示,中印正就“对峙事件”进行密切沟通和磋商。中印双方有智慧、有能力在不断发展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同时,处理好两国间存在的分歧和问题。
“粉刺也可能变成大伤疤”,《印度时报》2日的文章这样讽刺印度外长库尔希德此前称中印“帐篷对峙是个粉刺,是地区性问题,不影响大局”的说法。报道称,印度间谍飞机拍摄的最新画面显示,解放军已出动卡车为“入侵印度领土的”30多名中国士兵补给物资,还试图将羊肠小道改造为平整的公路,“地区性问题已升级为一级外交危机”。评论称,印度“误解了”中国的此次“入侵”,给自己打了死结。印度领导人妥协于外交部和总理办公室,从一开始就对此次“入侵”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外交部发言人阿克巴鲁丁至今只发表过一次比较强硬的措辞,称中国应回到之前的状态。
对华强硬言论不仅充斥在印度媒体,印度反对党甚至联合执政党也发出要求强硬对话的声音。印度新德里电视台2日称,鉴于对峙继续和强大的舆论压力,印度将重新考虑库尔希德访问北京的事宜。消息人士称,政府为这次访问做“两手准备”,“如果中方对印方的担心没有给出足够的回应,则5月9日库尔希德对北京的访问可能取消”。报道称,在此次“中印边境对峙”中,印度各党派对新德里政府的做法一边倒持强烈谴责的态度,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考虑库尔希德访华可能是印度政府的一个微弱回应。《印度时报》2日也称,“如果中方未能在短期内尽快提出外交方案,可能为两国外交关系带来阴影”。
对于中印军方关于边境“对峙事件”的第三轮磋商失败可能影响两国关系的说法,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2日表示,双方正通过有关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和边防会晤渠道进行密切沟通和磋商。这些接触增进了彼此对对方关切和立场的了解,有助于尽快妥善解决问题。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双方就这一问题不应影响两国关系整体发展达成重要共识。
但印度军方开始展现出强硬。《亚洲时代》2日称,印度陆军总参谋长比格拉姆-辛格1日向中央政府作关于此次“对峙事件”的报告,建议政府采取多方措施,包括在拉达克地区加强军事防备,切断中国军队的供给线,提高对峙地区的军事警备级别以快速调兵等。《印度斯坦时报》称,对于这些提议,印度军方也有人担心将恶化局势。美联社2日引述学者的分析称,新德里现在陷入两难境地,采取强硬措施可能会导致和解放军的军事冲突,什么都不做则等于容忍中国士兵“深入印度腹地”。
《第一邮报》2日分析称,这次“对峙”事件发生在印度总理辛格访日之前,很可能是警告印度不要支持日本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的要求。“就像印度担心中国的‘珍珠链’一样,中国也担心印度”。该报的另一篇文章则提出应对中国的7个“非战措施”:第一,现在就行动,建设边界基础设施和攻击能力;第二,在“阿鲁纳恰尔邦”(即中国藏南地区)做战争准备;第三,在西藏和台湾问题上发出印度的声音;第四,利用贸易制裁中国;第五,软硬兼施利用中国企业;第六,联合美、日、越南、东盟,外交包围中国;第七,拒绝接待中国领导人。
不过在美国卡内基基金会中国问题专家萨曼看来,印度的反应有点小题大做。印度《每日报道与分析报》2日引述对她的采访称,印度媒体太过专注于中国士兵“入侵了多少公里、搭了几个帐篷”,但在中国看来,这只是大局势中的一个小问题。萨曼称,中印“帐篷对峙”只是个“战术问题”,并非一些印度媒体所称的“中国预谋”。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