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后拉丹时代”的恐怖策略:通过网络在全球传播

2013年05月16日 11:10 来源:《环球》杂志 参与互动(0)

  “后拉丹时代”,恐怖主义团体袭击西方国家的策略,已经从派遣恐怖主义武装人员发展为通过互联网宣传宗教极端主义思想,试图影响更多年轻人。换言之,他们的行动具备了“互联网化”的特征。

  对于“基地”组织而言,有两个时间点尤为重要:其一,2001年9月11日,“基地”组织在美国纽约发动的恐怖袭击不仅改变了曼哈顿的地平线,还改变了整个国际政治格局;其二,2011年5月1日,原头目本·拉丹在巴基斯坦被美国特种部队击毙。

  此后两年间,有不少人认为“基地”组织已人走茶凉,但今年初与“基地”有关联的“血色营”在阿尔及利亚绑架人质致死50多人,以及不久前叙利亚反对派阵营“救国阵线”宣示效忠“基地”组织领导人艾曼·扎瓦希里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又令人看到,在全球打击恐怖主义的浪潮中,“基地”组织不但百死不僵,反而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

  掌舵者难觅踪影,又似乎无处不在

  本·拉丹毙命后的两年里,谁在掌舵“基地”组织?不少西方媒体认为,是扎瓦希里。

  扎瓦希里是埃及人,早年组建过“埃及伊斯兰圣战组织”,后来与“基地”组织合并。1998年美国驻坦桑尼亚和肯尼亚大使馆发生爆炸,2001年美国纽约发生“9·11”事件,都源于扎瓦希里的策划。

  2011年以前,扎瓦希里常年担任“基地”组织二号人物,拉丹死后,他被推举为新领导人。

  扎瓦希里与拉丹一样深居简出,没有证据显示他在成为“基地”组织一号人物后直接策划过恐怖袭击活动。他更多地是通过视频和网络传播宗教极端主义思想,呼吁人们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

  在扎瓦希里正式成为“基地”组织领导人之前,埃及特种部队前军官赛义夫·阿德勒曾临时负责该组织。

  阿德勒也是“基地”组织的元老,上世纪80年代曾经参加阿富汗反抗苏联入侵的战斗,还曾遥控指挥“基地”组织沙特分支发动多次袭击,包括2003年5月的利雅得连环爆炸袭击,在组织内部有一定的威信。

  “基地”组织的领导人据信还有其他人。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本·拉丹死后,几名“基地”大佬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他们在是否发动更多暴力袭击、如何对待巴基斯坦政府等问题上存在不同观点,并形成严重的派系斗争。但事实上,“基地”内部权力如何分配、组织如何构架,外界难以完全知晓。

  尽管美军及其盟友多年来通过各种方法持续打击“基地”,迫使其领导人躲进深山老林,但他们依然没有阻止这些恐怖组织的掌舵者以宗教极端主义思想影响许多年轻人。

  这就形成了一种怪象:“基地”新的标志性人物似乎难觅踪影,但又似乎无处不在。

  “基地”转向小型化、本地化

  近年来,媒体报道“基地”组织时,常常会提到阿拉伯半岛分支、伊拉克分支、非洲分支“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等名称。这些恐怖主义团体相对独立,并拥有策划、实施恐怖主义活动的能力。

  一方面,这些独立的分支团体以“基地”的名义在所在地区发动恐怖活动。比如,2013年1月,“血色营”突然袭击了阿尔及利亚一处油气田,绑架了大约700名外国人质,阿军队虽然解救了大部分人质,但仍有50余人丧生。在这之前,也门政局动荡前后,“基地”阿拉伯半岛分支也在也门发起过多次恐怖主义袭击,攻击政府部门和外国公民。

  另一方面,除公开的恐怖主义行动外,这些分支团体还乘一些国家动荡之机与反政府武装结合,甚至渗透进入一些冲突派别的领导层,借混乱的政治和安全局面扩充实力、增大影响力。

  不少西方国家先前认定,叙利亚反对派中有部分派别与“基地”组织及其伊拉克分支关系密切。2013年4月,一直获得西方国家支持的叙利亚反对派阵营“救国阵线”领导人宣称效忠“基地”领导人艾曼·扎瓦西里,似乎证实了这一点。

  马里的情况与叙利亚类似,今年初法国出兵帮助马里政府平叛时,就在马里反对派某些派别中发现了多股与“基地”关联的武装力量。多名学者认为,马里反对派中除了有传统的分离势力,还卷入了“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和一些接受过“基地”组织培训的武装人员,这些人不仅要求分裂马里,还要以原教旨主义宗教极端方式管理占领土地。

  有分析认为,从这些情况来看,“基地”组织已经转型升级,具备了小型化、本地化的特征,进入了“后拉丹时代”。

  近年来,“基地”组织由于受到多国长期的持续打击,已经难以像“9·11”事件之前那样寻找到较为独立的环境筹划恐怖活动、培训武装人员,并形成一个全球规模的宗教极端主义团体。在这种情形下,“基地”的组织结构开始变得碎片化,开始依赖本地宗教极端主义人员形成更具灵活性和执行力的分支团体,独立实施恐怖主义活动。

  像“蠕虫”一样在互联网上传播

  “后拉丹时代”,恐怖主义团体袭击西方国家的策略,已经从派遣恐怖主义武装人员发展为通过互联网宣传宗教极端主义思想,试图影响更多年轻人。换言之,他们的行动具备了“互联网化”的特征。

  由于受到各国政府严密监控,“基地”组织的领导人现阶段已经不再担纲恐怖活动的一线指挥和策划,而是通过互联网发布视频、录音和宗教文本,发挥宣传功能和示范效能。对于这种现象,有研究者称之为“网络主导”。

  事实上,当代恐怖主义已经不像传统恐怖主义团体那样要求建立世俗国家、世俗政权或明确拥有迫使国家和国际社会让步的目标,以“基地”组织为代表的当代宗教极端团体,现在像“蠕虫”一样在全球传播,通过互联网对各国恐怖分子和基层组织实施意识形态方面的指导,由地方分支机构利用本地资源建立机构,自行筹款、策划并实施恐怖活动。

  2013年4月15日,美国波士顿马拉松赛终点线附近发生爆炸,致死3人,逾200人受伤。警方在随后的调查中发现,爆炸嫌疑人之一塔梅尔兰·察尔纳耶夫曾经在社交网站“脸谱”上宣示,认同“基地”等宗教极端主义组织的部分观点。(记者 宿亮)

  资料:波士顿爆炸案凸显“独狼式”威胁

  5月2日是“基地”组织前领导人本·拉丹被美国海豹突击队击毙两周年的日子。这本应是美国总统奥巴马近年来最引以为傲的反恐决策,但在这样一个敏感时刻,这个日子似乎已黯然失色。因为不久前发生的波士顿国际马拉松赛爆炸案,已让美国人的神经再次紧绷起来。

  波士顿爆炸案迄今已造成3死、逾200人伤,但比起2001年“恐怖航班”给美国投下的“重磅炸弹”,前者无论是伤亡情况还是策划实施手法,的确与十多年前的恐怖袭击不在一个层级。

  然而,波士顿爆炸案最为吸引眼球的是,该案的各个环节都和全民参与的社交媒体紧密联系在一起,《纽约时报》甚至在分析文章中称这起事件为“美国社交媒体时代首例全方位互动式全国悲剧”。更要命的是,这又是新媒体时代的一起“独狼”式恐怖袭击。

  4月30日是奥巴马第二任期就职百日,在临时召开的白宫记者会上,他不可避免地遭遇了媒体对波士顿爆炸案“问责”。

  对此,奥巴马为执法部门辩护的同时也强调说,随着美国不断打击“基地”等组织,这些有着充足资金、构成复杂的组织有能力策划实施针对美国的跨国袭击,而且美国如今面临的一大危险,就是一些已在美国境内“自我极端化”的个人,他们或许不直接隶属于任何组织,但可能受其影响产生变态念头,并决定实施袭击,这类威胁的确更难防范。

  其实,自波士顿爆炸案发生以来,美国政界和学术界已不乏对“独狼式”袭击的讨论和反思。美国两党政策研究中心国土安全项目访问学者、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教授彼得·诺伊曼撰文指出,近年来一系列已发或未遂事件,正让“自我极端化”和“独狼式”袭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这些事件中的恐怖嫌疑人并未与“基地”组织招募者有面对面接触,波士顿爆炸案中的嫌疑人察尔纳耶夫兄弟或许就是这一趋势的最新例证。

  但诺伊曼强调,奥巴马所言的“自我极端化”难免有误导之嫌。他认为,所谓的“独狼式”袭击者并不是自己把自己变成了恐怖分子,然后单枪匹马策划实施袭击,现在的情况是,互联网影响了个人,并为想要加入或模仿“圣战者”的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信息。他还认为,从网上论坛到社交媒体,极端分子如今可以通过大量渠道联系到同类乃至建立起强大的社交网络。而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网络传播的效应与此前那种面对面式的组织效应基本相同。

  对于“网络独狼”,美国该如何应对?

  诺伊曼表示,美国政府从战略角度和执行层面都应予以重视,短期内最有效的应对办法,就是依法密切留意和研究他们在网络空间内的交流联络内容,从而搜寻有价值的反恐情报。比如,“独狼”式袭击者一般在极端分子论坛、社交网络、微博上发言比较积极,对此,执法部门应该更敏感、更早锁定。

  当然,在全球“一网打尽”的新媒体时代,反恐也不能局限于一地一隅,它更需要有诚意和行动力的国际合作。(记者 孙浩)

【编辑:张艾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