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火星移民”计划上万国人“上当” 科普待加强

2013年05月24日 11:44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一项有去无回的“火星移民”计划,推出不到一个月就吸引上万名中国人报名。这项经不起任何科学推敲的计划不靠谱,但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趋之若鹜?在我国航天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拿什么承载公众的“航天梦”?

  航天梦想与渴望

  根据荷兰一家名为“火星一号”机构推出的火星移民计划,2016向火星运送2.5吨物资;2018年,发射探测器在火星着陆,寻找适合人类生活的定居点;2022年完成配有生命支持系统的居住舱建设;2023年,将从全球应征者中海选出4名志愿者运送至火星并居住在那里。

  以人类目前的航天科技水平来看,这项计划看上去“天方夜谭”,但还是有很多人在网上注册、报名。

  一位通过审核的报名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报名费)11美元也就是69元人民币,能买到的也许就是一餐饭,而通过火星一号我结识了很多同样有航空梦的朋友。为了准备火星一号接下来的活动,我已经开始锻炼身体、学习英语和查阅航天知识。即使火星一号是假的,我也收获了健康的身体、英语技能和航天方面的知识。每个人都有追求,我喜欢航天,我有航天梦,我愿意为它埋单。”

  上海天文台科普主管汤海明认为,每个人都有好奇心、探索欲,这是推动人类科技进步、探索宇宙的最原始动力。即使“火星移民”计划被证实为一场“商业秀”,也不能因此嘲笑报名者的航天梦想。近年来,随着我国航天科技快速发展,公众关注航天、热爱航天的热情高涨,对于神秘的航天事业,许多人不再满足于观望,而想参与其中。上万人报名参加火星移民背后,反映了我国公众渴望探索宇宙的可贵热情。

  火星科普待加强

  我国深空探测专家、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卫星副总设计师陈昌亚研究员说:“听到很多人报名参加火星移民计划消息,感到很震撼:虽然老百姓对地外火星非常关注,但人们对火星环境和火星探测的知识还不够了解,科普教育亟待加强。”

  火星与地球虽然是太阳系里的近邻,但彼此最远相隔4亿公里之遥。火星位于地球外侧,太阳的光强只有地球光强的43.1%;火星表面温度比地球低45摄氏度,平均温度只有零下25摄氏度;火星赤道区的昼夜温度在20摄氏度到零下80摄氏度之间,最寒冷的极区温度变化在零下70摄氏度到零下140摄氏度;火星上的天气变幻莫测,遮天蔽日的沙尘暴经常发生。

  据陈昌亚介绍,目前人类从地球前往火星的行星际航行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利用大推力火箭将探测器发射到近地轨道“驻留”,暂时“歇息”,然后再加速转移到“过渡轨道”送往火星的“双曲线轨道”;另一种是由更大推力的运载火箭直接将探测器发送到奔往火星的“双曲线轨道”上。截至目前,人类向火星发射过四十多颗探测器,但2/3左右的探测活动以失败告终,因此火星素有“航天器墓地”之称。

  陈昌亚认为,人类奔赴火星进行环绕探测并不是最难的,难的是,人类着陆火星并安全返回。他介绍说:“阿波罗计划时,美国人耗费巨资利用土星5号发射月球探测器到达近地轨道的总载荷达到118吨,到达月球轨道的总载荷达47吨。地球距离月球仅38万公里,但距离火星遥远得多,且两年左右才有一次发射窗口。因此人类奔向火星探测,必须备足粮草和返回地球所需的燃料,这就加重了探测器启程时的负担。”

  返程更难。月球的引力是地球的1/6,而火星的引力是地球的1/3多,假设依旧借助土星5号完成整个行程,从月球返回克服0.16g的加速度需要携带47吨的载荷,那么从火星上返回克服0.38g的加速度,需要带多大的载荷到达火星轨道,才能着陆火星表面并克服火星引力安全返回地球?

  “水是生命之源,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在火星上还没有找到液态水。火星环境恶劣,人类根本不可能移民火星。”陈昌亚说:“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我们要爱护珍惜地球、保护好地球环境。”

  航天热情着陆难

  中国宇航学会《探空探索》杂志主编周武认为,多年前美国人卖“月球地皮”到如今荷兰人推出“火星移民”,在我国都不乏积极参与者,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我国公众的航天热情“出口”少,国家在制定航天科技计划的同时,应制定同步的公众科普活动计划。

  “目前,我国对航天事业的科普宣传还没形成常态化机制……能让公众参与的航天科普活动不多,形式上也缺乏创新,人们的航天热情无处着落。”周武说。

  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电影《阿波罗13号》给周武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说:“尽管火星移民看上去是一项不靠谱的计划,但可以成为影视创作一个很好的科幻题材。如今电视上穿越剧、抗战剧扎堆成灾,为什么不出台一些政策,引导编剧、导演生产科幻题材的作品,既能提升公众的科学水平也能娱乐生活,可谓一举两得。”(记者 张建松)

【编辑:戚易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