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从欧洲文明危机看三位一体“中国梦”

2013年05月28日 12:47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近年来,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加重欧洲国家财政负担,希腊、西班牙等国甚至一度濒临破产,这一系列经济危机所折射出的欧洲文明的衰落引人思考,西方文明的普世价值在当今世界是否可行?以欧洲为代表的海洋文明究将走向何方?

  欧洲大陆为债务危机所累,传统海洋文明遭受考验的同时,我国与周边邻国摩擦不断,美国重返亚太所加重的南海问题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带来新的挑战,传统农耕文明国家将直面新型海洋文明的冲击与融合。

  《海殇?欧洲文明启示录》一书就从欧洲海洋文明出发,探究当代欧洲与中国的未来走向。本书作者王义桅,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曾任中国驻欧盟使团外交官,在布鲁塞尔工作三年,可以说是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感受欧洲现状。

  此前接受采访时,王义桅教授说他对研究对象比较有批判精神,的确,全书以颇为不同的视角看待欧洲文明,以较为宽广的视野定位“中国梦”,自上市以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销量即突破两万册。

  作者以批判的态度重新审视欧洲文明,深度剖析中欧之间的文化隔阂,展现给读者一个真实的中欧关系,也从对中华原生文明的解读中探索中华民族从大河文明走向海洋文明的路径选择。

  自列强用船坚利炮打开中国大门的那一刻起,国人就开始了总结教训、借鉴西方的学习历程,反而忽视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价值,更没有意识到在西方文明形成过程中中华文明所发挥过的重要影响,多少年来的西方情节,铸就了国人对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崇拜心理,然而,任何文明,如果固步自封,必将走向衰落。

  “为海上扩张而衰者,是谓海殇。海洋文明曾让欧洲称霸世界,却因过度扩张而辉煌难再。”许是为了回应读者对于书名的质疑,作者在开篇就做了解释,同时指出了导致海洋文明衰落的三大“原罪”:开放而不包容、对内多元对外普世、进取与破坏相伴生,在作者看来,这是欧洲海洋文明危机不可逆转的根源所在。欧盟是西方现代文明的最重要创新,但是也面临先发困境、合法性困境和欧洲困境而能力不足。

  作者从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角度提出,欧洲应在东西方文明互动建构的过程中,借助他人实现“第二次启蒙”。然而作者意图不止于此,正如书中所言:“本书逻辑在于:思考欧洲文明是为了思考人类文明,思考人类文明,是为了更好地思考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被西方同化的古老文明,世代传承、源远流长。全球互联网通信时代,海洋作为水平载体的功能逐渐下降,而陆地的不堪重负,让人们认识到了海洋作为资源开发新领域的全新价值,重视海洋的“海土”价值成为人们的共识,中华文明将面临走向海洋。

  我国是传统的内陆国家,本身市场缺乏活力,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通过与世界经济市场的融合,几十年来经济繁荣发展,以勤劳和智慧铸就中国奇迹,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向西方国家展示了他们所推崇的普世价值观之外的“中国模式”,提供人类文明的一种崭新形态。而“中国梦”的提出丰富了“中国模式”的内涵,让中华文明之光照亮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凝聚了几代中国人共同夙愿的伟大复兴已不只是追求国富民强,还包括为世界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在强大,中国在崛起,这是世人都不得不承认的重要事实,然而在强大的同时能为世界贡献什么,在崛起的过程中是否会给传统西方大国带来威胁,会不会走上霸权主义的老路,基于此,“中国威胁论”盛嚣尘上,这是一个新兴大国必需面临的挑战,是中国梦必将会遭遇到的质疑。

  在作者看来,中华民族的原生文明,中国梦的道统性基因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我国五千年的深厚文化是儒、道、法、佛几种文化的杂糅,但是都包含一个“道”,中国知识分子讲究天人合一,用“整体”来看待世界,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两会中接受凤凰卫视记者提问时也表示,他在读书、做事、文化熏陶当中,悟出一个道理,就是“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所以说,中华文明本身就有道统性基因,我国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完全不同的包容性崛起之路,比如强调中国走向海洋,建设海洋强国,并非旨在“蓝色圈地”,而是在新型海洋文明背景下,兼容并包,维护共同利益。因此,中国梦是“特色梦”、“亚洲梦”、“世界梦”的三位一体,复兴原生文明,包容西方文明,创新人类共同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时代使命。中国可以向世界贡献的不仅仅是器物层面的“中国制造”,还将会有一整套“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的制度与文明。(作者 王品芝)

【编辑:王忠会】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