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俄欧峰会闭幕 双方“不冷不热”难突破
为期两天的第31届俄罗斯-欧盟峰会日前在俄罗斯“乌拉尔之都”叶卡捷琳堡落下帷幕。一份反毒品合作文件的签署和双方领导人的积极表态似乎并不足以掩盖分歧,未来一段时间里,“不冷不热”仍将是俄欧关系的常态。
峰会上,俄欧领导人重申了深化各领域合作、推进“现代化伙伴关系”的意愿,但要达到这一目标,有三个“老大难”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是互免签证问题。俄罗斯希望与欧盟在2014年索契冬奥会前正式实现互免签证,但欧盟始终犹豫不决,并不时表达对俄非法移民和犯罪分子借机涌入欧洲的担忧。在叶卡捷琳堡峰会上,双方本来有望签署一份简化公务护照签证制度的协议,后又因在互免签证的数量上发生争执而告吹。
其次是能源问题。双方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俄罗斯对欧盟2009年通过的“厂网分离”能源市场改革法案颇有微词,认为这是对俄罗斯天然气企业的排挤与打压;二是欧盟指责俄罗斯供应某些欧盟国家的天然气价格偏高,俄方则坚持一切按市场规则办事。
第三是新双边基础协议的签署问题。目前俄欧关系的基础性文件是签订于1994年的《伙伴关系与合作协议》,该协议于2007年到期,然而由于双方迟迟未能就新协议达成一致,老协议只好“超期服役”。
尽管有一堆“老大难”问题挡路,俄欧关系仍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欧盟是俄罗斯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俄罗斯是欧盟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和主要能源供应国,去年双边贸易额达到4103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4.1%。经济利益的深度交织使得俄欧能正视和淡化政治和外交上的分歧。
俄罗斯一直强调自己在历史与文化上的欧洲属性,试图向欧盟靠近,但欧盟对俄的防范心态始终挥之不去,尤其不愿接受独联体一体化进程加快、合作加深的现实。由此可见,缺乏互信才是俄欧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
当前,欧盟已经不再把对俄关系作为自己外交的优先方向,而俄罗斯也不再将债务危机深重的欧洲视为榜样,开始把外交重心移向东方。由此可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俄欧关系将会保持温吞水的状态,不可能有大起大落的戏剧性发展。(记者郝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