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医药为中国对外交流开启新窗口
正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行的草原文化主题论坛上,蒙医药专家普遍表示,随着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政府投入的增加,中国蒙医药的社会认知度逐步提高,相关医疗、教育机构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外患者就诊、国外学生留学,为中外交流打开了一扇新窗口。
内蒙古卫生厅副厅长、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院长乌兰说,近几年,前来内蒙古接受蒙医药治疗的国外患者越来越多,仅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开业一年多来,就接收了近3000名蒙古国、俄罗斯等国的患者,并接待外国政府代表团考察、学习人员100余人。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近20年来,内蒙古医科大学和内蒙古民族大学培养的蒙医药专业留学生超过了500人。
蒙医药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它的文字可考历史可以追溯到2700年前。蒙医药起源于蒙古族先民为应对跌伤、骨折及与寒凉有关的疾病时采取的抗病疗伤方法,后来发展为较完备的科学体系,主要疗法有针灸、放血、按摩和药物等。
今年2月,乌兰受邀率团参加联合国总部举办的一个会议,并以中国蒙医药在城乡居民健康中发挥的作用为主题,做了20分钟演讲,引起不少与会人员的兴趣。
“蒙医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还在对外交流中起到一定作用,这都离不开政府多年来对蒙医药事业的重视。”乌兰说。
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有关地区也正在落实国务院出台的扶持政策,越来越多地区正在形成布局较为合理、功能较为完备的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服务体系。
在内蒙古,旗县级以上蒙医中医医院由2006年的86所增加到目前的122所,蒙医药和中医药医疗机构年均为918.3万人次提供门诊、急诊服务,这一数字占全区总诊疗人次的10%。
乌兰说,今年,内蒙古又出台了“关于扶持和促进蒙医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决定”,这将为蒙医药发展提供更为良好的环境。
草原文化主题论坛6月26日至27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行,它是第十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的活动内容之一。论坛中,百余名官员、专家和学者就草原文化与蒙医药的传承发展等主题展开讨论。(记者于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