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外媒:中美若爆发“冷战” 或让亚洲小国受益

2013年08月09日 08:4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8月8日文章】题:亚洲为何应该欢迎美中冷战(作者 该杂志助理主编扎卡里·凯克)经常有人指出,一旦爆发美中冷战,东盟成员国等比较弱小的亚洲国家受害最多,因为华盛顿和北京会强迫它们选边站。这种理论的支持者把美苏冷战作为论据。当年,正是这两个超级大国把全世界变成了相互敌对的势力范围。

  但是,这是在曲解冷战,然后又进一步错误地把它运用在当代的亚太地区。事实上,如果美中陷入更严重的战略敌对状态,亚洲小国将是主要受益者。

  小国主动寻找靠山除了二战结束时遭占领的国家之外,两个超级大国并未强迫其他国家选边站,实际情况往往正相反。

  北约就是个合适的例子。在二战结束时,孤立主义倾向在美国人和一些精英群体中依然非常盛行。结果是,尽管美国始终与西欧保持着牢固的贸易关系,但拉动经济的马歇尔计划在美国国内却很难争取到足够的支持。批准北约条约甚至引发了更大的争议。

  庞大的苏联刚刚征服了东欧,面对其威胁,西欧人并未怀有此类疑虑。在北约诞生的过程中,发挥推动作用的是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

  1948年,这5个国家签署《布鲁塞尔条约》的时候承诺自卫,然后才试图说服美国接受“一国受到攻击,其他国家耍自动做出军事回应”的原则。

  美国强烈反对做出保护西欧的绝对承诺,因此,围绕后来的第五条展开的谈判成为最激烈的争论。欧洲人积极劝说美国支持无条件集体防卫的条款,而美国则支持比较有限度的版本。

  因此,美国根本没有迫使欧洲国家在两极格局中选边站,反倒是欧洲国家试图尽可能紧密地把美国与自己捆绑在一起。最终,双方以北约条约第五条的形式达成了折中协议。在条约伙伴国遭到攻击的情况下,该条款允许各国在一定程度上自行决定采取何种对策。

  亚洲的韩国和台湾也是一样。美国起初希望对韩国和台湾做出有限承诺,因为美国认为它们都处于遏制政策的原定范围之外。正如柯庆生(曾任美国负责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帮办——本网注)讲到的那样,国务卿迪安·艾奇逊1950年1月在美国全国记者协会发表的讲话中把日本、琉球群岛和菲律宾作为亚洲大陆沿海的岛屿防御链,纳入了美国的防御半径。他的名单当中明显并不包括韩国和台湾。

  然而,面对朝鲜和中国的威胁,首尔和台北迫切谋求拉近与美国的关系。这种趋势在越战之后表现得非常明显。在这个问题上,美国同样没有在与苏联的争端中迫使这些国家选边站,反倒在该地区各国的劝诱之下。加强了对它们的承诺。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另一方面,许多并未面临严重安全威胁的国家利用美苏竞争为自己谋取好处,其中尤以非洲和中东为甚。这些地区与美国和苏联都保持着一定距离。因此,正是在这些地区,莫斯科和华盛顿经常争相对地区大国施加影响,而这些国家有时会改变立场,或者在更多的情况下扬言要改变立场,以求获取美国或苏联的更大让步。

  此外,随着苏联入侵西欧的威胁不复存在,有些欧洲国家重新获得了此前拱手交给美国和跨大西洋同盟的部分战略自主权。法国尤其是如此。该国退出了北约的一体化军事架构,经常给美国制造麻烦。20世纪70年代初,就连二战后处于被占领状态的西德都开始通过东方政策来重申自己的独立性。

  这种弱国利用两个大国间的竞争为自己谋取好处的模式并非美苏冷战时期所独有。在18世纪未和19世纪,美国经常通过欧洲大国间的较量获益。例如,美国利用英国对神圣同盟的畏惧心理,单方面宣布了“门罗主义”。后来,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巧妙地利用中苏关系破裂,为朝鲜谋取了好处。

  那么,这对当今的亚大地区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这意味着面临中国最严重威胁的国家(如菲律宾和日本)很可能会谋求美国和其他第三方加强承诺。如同对北约一样,美国将谋求根据自身利益来确定承诺的内容。但是,菲律宾和日本会极力迫使美国支持它们的立场,而在与中国的敌对状态中,美国肯定不会强迫马尼拉和东京选边站。

  另一方面,其他东盟成员国和韩国觉得自身并未受到中国的直接威胁,将会为了获利而谋求脚踩两只船。因此,它们很可能会坚称,它们不会追于别人的压力而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做出选择。

  这样一来,它们可以继续在经济上与中国拉近关系,同时与美国维持安全同盟。美国和中国担心拒绝此类要求会使自身丧失影响力,所以很可能会采取默许态度。

【编辑:董煜坤】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