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基地”组织借力社交网络卷土重来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8月7日文章】题:“基地”组织为何能卷土重来
“基地”组织是一个注重整齐和象征意义的团伙。
2002年,我在关塔那摩湾审问乌萨马·本·拉丹的私人宣传人员兼秘书阿里·巴卢勒的时候,他承认他们非常重视时机选择,以确保最大的宣传效应。因此,美国情报机构最近截获“基地”组织高级成员间的通信记录,发现他们打算本月袭击使馆和其他西方目标也就不足为奇了。
适应反恐新形势
对“基地”组织来说,8月充满了象征意义。1998年8月7日,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使馆发生了炸弹爆炸事件。那是“基地”组织首次公然对美国发动袭击并取得成功。8月很重要的另一个原因是,在斋月的最后几天,人们将迎来“吉庆夜”,也就是真主把《古兰经》启示给先知穆罕默德的夜晚。
这个时期对“基地”组织带有吉兆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应该质疑的是,2001年9月11日的袭击事件发生十年多后,“基地”组织为什么仍然具备迫使美国关闭使领馆的能力。这似乎与美国在军事和反恐领域取得的胜利不太一致,也与包括奥巴马总统在内的美国官员有关“基地”组织几近毁灭的说法相矛盾。
这种矛盾的根源在于我们没有意识到,尽管美国的反恐活动严重削弱了“基地”组织的核心,但该组织还远未被摧毁。它适应了新形势。它把更多的权力交给了“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等半独立分支机构以及“博科圣地”组织等联系比较松散的团伙。
西方的错误在于,没能有效应对这些分支机构及其宣传,把它们斥为与打击“基地”组织的战争无关的地方性问题。“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和“博科圣地”组织等团伙起初确实集中在本地区实施暴力活动,但支持本·拉丹圣战讯息的恐怖分子不可避免地进而展开了反西方的全球战争。这是我和执法及情报部门的同事在20世纪90年代追踪“基地”组织时汲取的关键教训。
7年来,“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成功地在也门实施了平民主义方针。该组织瞄准了该国南部和东部的民众,因为这些人长期以来遭到了北部统治集团的忽视。“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向他们提供社会服务,比如教师和特别稀缺的水资源。这是招募迫切想袭击西方目标的新成员的聪明手法。美国利益面临的威胁增大,“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则处于这些威胁的中心:在美国无人机协助发动袭击的情况下,也门政府今天挫败了该组织占据战略港口和袭击石油管道的阴谋。
由于西方忽视了“基地”组织与分支机枸之间的关联,所以这些恐怖团伙蓬勃发展。因此,尽管我们在反恐战争中取得了种种胜利,但“基地”组织仍然源源不断地招募到新成员,以替换被美国消灭或抓获的成员。
社交媒体成帮凶
“基地”组织还得到了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极大帮助。后者使得该组织能够在聊天室里而不光是地下室里招募人员。“基地”组织及其分支机构使用的说辞都如出一辙:招募人员利用了当地的不满情绪、年轻人的茫然感、他们的愤怒、屈辱和仇恨情绪。这些招募人员将这些情绪与扭曲的宗教法令、把本国问题归咎于美国和西方的阴谋论结合在一起。被招募者看到他们的问题都得到了看似清楚的解释,于是群情激昂,投身于圣战事业。
“基地”组织的意识形态就是把穆斯林世界的问题归咎于西方,排斥所有不接受“基地”组织信仰的人,同时宣称恐怖主义是对付敌人的唯一手段。这种意识形态过去主要存在于波斯湾和阿富汗。如今,它四处蔓延,西至西非,东到东南亚。
在西方的反恐策略当中,有效打击该组织的意识形态是个薄弱环节。
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政府最近宣布进入防范恐怖袭击的高警戒状态,同时关闭使馆,这种做法是正确的。但是,形势本来不该发展到这一步。除非美国开始回击“基地”组织及其分支机构用以不断招募人贯的说辞,否则关闭使领馆和陷入恐慌可能会成为家常便饭。(美国联邦调查局前特工、战略情报咨询公司苏凡集团主席阿里·苏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