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棱镜门”令美国直面大数据时代“老大哥疑问”

2013年08月16日 14:50 来源:《环球》杂志 参与互动(0)

  近来,“老大哥”这个词汇一次次出现在新闻标题、网络文章或电视主播们的口中。别误会,并不是哪位好莱坞名导又将乔治•奥威尔笔下的《1984》搬上了大银幕。不过,这位隐形的“导演”制造出的吸睛效果更胜大片。

  从暮春到初夏,从美国司法部秘密获取美联社记者电话记录,到彭博社记者可以接触金融客户端的客户信息,再到让上述两项新闻都显得“弱爆了”的“棱镜门”风波,扯掉了一层欲语还休的面纱,让美国人更直接地面对大数据时代的“老大哥疑问”。

  “棱镜”中的美国分歧

  爱德华•斯诺登在自己好莱坞大片般的全球大逃亡中度过了30岁生日。他送给自己和世界的生日礼物似乎有点太特别了。

  经由他的爆料,美国国家安全局代号“棱镜”的秘密监控项目进入人们视线。这个项目直接接入9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心服务器挖掘数据,情报分析人员可接触到用户的音频、视频、照片、电子邮件、文档、日志和联系人等信息。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9家美国互联网公司被曝参与其中。

  过去6年间,就在全球各地更多人开始享受脸谱、推特及其他社交网站的热闹之际,“棱镜”也经历了爆炸性增长,国家安全局七分之一的情报报告依靠由此挖掘的原始数据。当然,按照总统奥巴马和其他美国情报高官近来的辩护理由,本项目一致“对外”,旨在反恐。

  就这样,斯诺登把自己和美国政府都扔到了漩涡之中。按下监控丑闻在国际社会激起的千层浪不表,这枚“棱镜”在美国国内又折射出怎样的民意立场?对美国人来说,三十而立的斯诺登到底是维护隐私的英雄,还是泄露机密的叛徒?答案好像挺复杂。

  就在两党资深议员鲜见地一致将斯诺登称为“叛徒”之际,白宫请愿网页上要求赦免斯诺登的条目已迅速搜集到“达标”的10万个签名。

  据美国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6月17日公布的民调结果,49%的受访者认为斯诺登的泄密行为有利于公共利益,44%的受访者认为有损公共利益,势均力敌。年轻人对斯诺登的支持度更高,两项比例分别为60%和34%。

  有趣的是,这与人们2010年对维基解密曝光大量秘密文件的反应有较大差异。当年,仅有29%的受访者认为维基解密的泄密行为有利于公共利益,53%持相反意见。

  这种变化是否表明了美国人对网络时代个人隐私的渴求提高了?且慢判断。这份民调还显示,对于“美国政府因反恐之需监控手机电话和互联网数据”,48%受访者支持,47%反对。

  另据美国民调机构盖洛普公司6月12日公布的民调结果,53%的受访民众不支持联邦政府以反恐之名获取电话和网络记录,37%持支持态度。但只要加上一定前提条件,总共就有58%的民众支持。

  你愿意牺牲多少隐私

  对斯诺登的定性之争,归根结底还是对安全与隐私关系的争议,这也是信息化时代、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关乎道德、司法、公民权利等层面变化的重要课题。

  认同,还是反对?美国人的立场还难以梳理得一清二楚。不同人之所以会对同一事件呈现不同立场,或者同一人对同一事件的不同问题会给出看似矛盾的答案,一个原因或许在于,人们可能正逐渐接受一个现实——网络时代诸多便利不得不以牺牲更多隐私为代价。

  美国传播理论家道格拉斯·拉什科夫在新书《当下的冲击》中提出,人们对隐私和共享信用的容忍度在提高,他所遇到的很多年轻人对在社交网络上失去隐私似乎已能欣然接受,甚至准备步入一个隐私更少的未来。

  不过,人们对网络时代个人隐私话题的关注毋庸置疑。

  就在同一份盖洛普民调中,对于政府可监控自己的个人电话和互联网记录,35%的美国人表示会非常担忧,另有22%的美国人表示比较担忧。此外,64%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在紧密追踪近期这单“棱镜门”新闻——高于盖洛普过去20年民调内其他任何新闻所获得的关注度。而近期各类民调也一致表露,大多数美国人相信自己的电话和网络受到政府监控。

  在面对“棱镜门”唏嘘或戏谑之时,人们也不妨问问自己,当网络日益成为人类联接整个世界的唯一通道,你能默许自己在享受这份便捷的同时牺牲多少隐私?牺牲本身又是否为一个必选项?

  被抓了现行的尴尬

  比起政府这位“老大哥”,牵涉“棱镜”之中的谷歌、苹果等美国公司处境或许更尴尬,也更值得思索。

  自“棱镜”项目遭曝光之后,这些公司迅速出面强调媒体报道不实,公司并未损害网友隐私,甚至要求美国司法部给予更大透明权限,允许它们自证“清白”。

  毕竟,它们才是公开与数以亿计网民直接面对面的平台。在商界丛林中,“用户就是上帝”至少是台面上的“政治正确”。无论如何,它们不愿意被自己的“上帝们”视为“老大哥”。

  对很多普通人来说,“大数据”似乎看不见、摸不着,以海量、原始状态存在于一个似乎距离自己很遥远的虚拟空间。其实不然。当你拎着一件衣服走到Zara的收银台前,只消“嘀”的一声,条码扫描仪不仅确认了衣服已付款,也将购物的信息传送到服装制造、材料供应等环节,成为探索供求平衡、追逐紧俏潮流的“大数据”中的一员。当你在社交网络的朋友圈中给出一个“赞”,或在网店中浏览了哪件商品时,这些信息就可能成为市场分析所仰赖的数据。

  在大数据时代,即时、准确、可靠的数据还可能意味着比上述更重大的商机。

  彭博社今年5月遭曝光的“偷窥门”就是一个例子。经媒体踢爆,彭博允许自家记者进入其金融信息终端查阅部分客户数据,旋即再度将“大数据时代”金融信息安全和隐私话题放到聚光灯下。

  作为国际金融信息终端市场主流供应商,彭博近年来可谓春风得意。凭借由全球各地银行、券商、基金公司等机构组成的客户名单,彭博的确有资本傲视群雄,但这也意味着任何风吹草动都牵涉广泛。除了高盛、摩根大通等金融巨擘,“偷窥门”也立即引发全球多国央行和金融监管机构忧虑。

  风波中,彭博全力展开危机公关,公开认错、承诺改错。彭博新闻总编辑马修·温克勒坦认,这一错误无可辩解,但强调记者从未有权接触客户的交易情况、个人资料、平台内的交流信息等。

  不过,温克勒的辩护还不足以回应一点——对彭博广大客户来说,“数据就是金钱”,这话真不是玩笑。

  在彭博终端中,客户名字和电邮信息旁边有一个小点,绿点表示登录,红点代表退出。有权进入终端后,人们可清楚地看到其他人的在线状况。哪怕就是这样最基本的信息,也足令嗅觉灵敏的“有心人”挖到宝。

  为了更安全,不少彭博终端客户选择了“灰点”模式,不透露自己在线与否。不少圈内人曾对这种做法开玩笑:“真拿自己当人物?”但如今面对“偷窥门”,他们恐怕笑不起来了。

  无论“偷窥门”还是“棱镜门”,性质和层级或许不同,但都事关大数据时代一个个享有某种不对等权利的“老大哥”。或许也会让人们更想知道,彭博、谷歌、脸谱等一众“大数据老大哥”究竟能将这些宝贵而海量的数据拿来做什么?

  该不该监管、如何监管、个人隐私的尺度,一连串命题恐怕不是政府、业界自行解答就可以的。

  短期内,彭博终端的用户未必立即减少,但终端上的“灰点”恐怕只能越来越多。(孙浩)

【编辑:张艾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