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伊核谈判重启 “新”总统面临“老”问题(2)
谈判红线▶▷
南方日报:伊朗为何会在谈判前设置“红线”?
赵广成:设置“红线”是一种谈判策略,最终希望向西方要条件
鲁哈尼政府在谈判前设置的“红线”未必是真的“红线”,是一个很好的谈判策略。第一,伊朗一定不能同意将浓缩铀运到国外,因为一旦运到国外,它如何再向其他国家要条件呢?第二,这一条“红线”其实不是最核心的要求,伊朗最终希望通过开发核技术达到向西方国家要条件的目的。第三,伊朗政府是暗示西方,如果要逾越“红线”,一定要给予最大限度的补偿。
田文林:既可能是谈判前的“要价”,也不排除是说给国内反对派听
鲁哈尼高调地抛出“红线说”,更像是谈判前的“要价”,或者通过先声夺人的方式告诉西方,不要指望伊朗让步太多,想想你们西方能做多少让步。另一种可能性也不能排除,即鲁哈尼也是说给国内反对派听的,巩固好后方再与西方谈判。
范鸿达:伊朗外运浓缩铀存在困难,是鲁哈尼设“红线”客观原因
从现实因素考虑,伊朗运往外部确实比较困难,这也是鲁哈尼政府设“红线”的客观原因。2010年,伊朗、巴西、土耳其三国就曾达成核燃料协议,伊朗同意将其国内生产的1200公斤纯度为3.5%的浓缩铀运往土耳其,但是国际社会没有回应。
国际角力▶▷
南方日报:美国国务卿克里近日表示,现在外交解决伊朗核问题的窗口正在打开,对伊朗核谈判寄予希望,然而其盟友以色列的表态依然强硬,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以色列立场对此次核问题谈判有无影响?
赵广成:以色列对伊核计划非常恐惧,美国不具备切身危机感
以色列从1979年后一直对伊朗奉行强硬的政策,其对伊朗发展核计划非常恐惧,而美国不具备这种切身的危机感,这是美以两国对鲁哈尼政府采取不同立场的重要原因。
田文林:以色列担心美伊达成交易,使“拉美压伊”策略失效
从美国角度来说,鲁哈尼政府释放的缓和善意是一种难得的机会,美国也想尝试与其交往。但是以色列最担心的是在伊朗对以政策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美伊就达成某种交易,这事实上会使以色列过去拉美国压制伊朗的策略失效。另外,内塔尼亚胡强硬的态度也有国内政治的考虑。
范鸿达:以色列举国上下对伊态度强硬,但对大国态度影响有限
我在以色列期间,观察到以色列的政治家和学者只要提到伊朗,都有一种观点——伊朗会对以色列的生存空间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消灭伊朗的有生力量,已经成为以色列全国上下根深蒂固的观念。但是以色列并不是伊朗问题六方国家的成员,其立场对大国的态度影响有限。
对伊制裁▶▷
南方日报:奥巴马与鲁哈尼通话后,两人都表现出对发展两国关系的积极态度。美伊关系缓和会不会促使美国放松对伊制裁?
赵广成:目前两国互动仅是试探,但继续下去可能实现制裁适当放松
在伊朗核问题谈判前,美国政府的一些表态值得回味。我认为,只要两国保持现在接触的趋势,继续互动下去,美国适当地放松对伊朗的制裁,有可能实现。但是美国最终是否能解除,还要取决于伊朗在这次核谈判中的表现。现在两国的互动仅是试探。
范鸿达:伊朗曾对美采取缓和政策却未获回应,因此目前不能过于乐观
可以说,现在美伊走近是一个好的迹象,但是不能太过于乐观。哈塔米政府执政期间,就大胆地采取了与美国克林顿政府缓和的政策,可美国并未因此而采取对伊朗真正友好的政策。
田文林:美伊关系缓和非常脆弱,任何事件都可能造成影响
美国和伊朗关系的缓和是一个非常脆弱、非常有限的过程,这意味着有一天美伊之间出现了任何一件影响两国关系的表态和行动,都会影响缓和的进程,从而影响美国改变对伊朗制裁的决定。
怪圈困局▶▷
南方日报:此前,伊核问题始终走不出谈判—制裁—再谈判—再制裁的怪圈,您对此次谈判有何预期?
赵广成:就算鲁哈尼达成突破性目标,在落实上也有难度
能不能走出这个怪圈,我还是有些悲观。主要原因是现在各方在伊核问题上的核心矛盾未解决,即伊朗要通过发展核计划来实现国家安全和国内政治的目标,而这个目标西方国家给不了。就算鲁哈尼通过这次核谈判达成了一些突破性的目标,在落实问题上也有难度。
田文林:让伊朗停止伊核计划不是美国的最终目的,而是打压伊朗的借口
让伊朗停止核计划不是美国的最终目的,而是美国借机打压和削弱伊朗的借口。对伊朗来说,开展核计划也是其成为大国的一个标志。这一矛盾没有解决之前,对此次核问题谈判不能太乐观。
范鸿达:核问题是两国对抗的背景下产生的,并不是核问题导致了两国关系的僵局
陷入怪圈的最根本原因是华盛顿和德黑兰的关系,如果这两家的敌对关系没有改善,核问题谈判就看不到改善的契机。核问题是两国对抗的背景下产生的,并不是核问题导致了两国关系的僵局。这种因果关系需要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