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消费者拉动的中国将更引人注目
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11月28日发表题为《让中国消费者复苏》的文章,作者为美国耶鲁大学杰克逊全球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文章指出,历史将是最终的裁判,但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国最近结束的三中全会将被视为中国发展中的关键。最终,中国高层领导批准了许多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措施可能推动经济从出口依赖型转变为消费拉动增长型。
文章称,直到现在,这一转型尚在宽泛的目标和愿景的框架内。比如说,2011年3月通过的“十二五”规划,曾承诺初步实现消费者拉动的经济模式。尽管这些承诺在为中国中产阶层展示机会方面很重要,可是它们缺乏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激励中国家庭将其新增收入转化为可自由支配的消费。
文章指出,此次三中全会批准的改革方案聚焦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分裂,提供了具体的提议,旨在改变受担忧情绪推动的中国家庭的行为。尤其重要的是,提出将国有企业的利润引导进入中国资金不足的社会保障网。比如,中国的国家医疗计划号称覆盖全民,然而其提供的福利却“微不足道”。
中国的退休制度也是如此:能为每位劳动者提供的退休金并不多。毋庸置疑,担忧这样充满不确定因素未来的中国家庭拼命储蓄。资金不足的保障网在降低这种行为背后的期望值方面,可能还要走很远的路。
文章称,三中全会提出的好几项其他措施致力于转变中国家庭的行为方式。重新考虑独生子女政策尤其重要,以减轻因中国劳动力不可避免地减少而带来的与日俱增的压力。户籍制度改革对于劳动者而言很重要,如今这一人群包括近两亿的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是允许公民将其福利从一个城市转移到另一个城市。
文章认为,中国的消费者还应感到轻松,因为其储蓄账户很可能转向以市场为基础的存款利率,这将加强工资收入的递增性增长。这一期待已久的政策转变是三中全会正式提升以市场为基础的定价机制在中国的地位、将其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称,所有这些给现代中国的发展战略带来了全新视角。以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为序幕,科学家和工程师塑造并实行了以生产者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如今,即将到来的任务大不一样:将生产者模式的技术框架转变为繁荣的消费者社会的愿景。
文章指出,正如过去一样,只有在实施后才能得到证实。但中国领导人如今明确关注使广大群众的行为与下个阶段的转型一致,一个靠消费者拉动的中国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