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称乌克兰在东西夹缝中求生存 局势难真正平稳
在上月欧盟“东方伙伴关系”峰会前夕,乌克兰总统宣布暂停与欧盟签订 “联系国协定”的谈判,引发首都基辅大规模抗议活动,迄今尚未平息。这次“入盟”风波是2005年乌克兰爆发所谓“橙色革命”以来乌政局的又一次震荡。无论8年前的“橙色革命”还是眼下这场政治风波,有关各方争斗的核心归根结底都是乌克兰在苏联解体后向何处去的问题。
在乌克兰国内,始终存在着两股势力:东部工矿区群众由于大多数是俄罗斯族,倾向“回俄”;西部农业区群众多属乌克兰族,倾向“入欧”。这些年来,政权归属翻来覆去,但究竟是“入欧”还是“回俄”一直未能解决。外部势力的介入更使得乌国内矛盾更加复杂化。
乌克兰在苏联解体前是仅次于俄罗斯的第二大经济体,不仅是前苏联的“粮仓”,而且军工等重要行业多集中于此,且掌控着里海各港口。普京任总统后立志要重振俄罗斯大国地位。作为重振大国地位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建立“欧亚联盟”,第一步是建立“关税同盟”。这一联盟的核心应是前苏联四大加盟共和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克兰)。但因为没有乌克兰的加入,名副其实的“欧亚联盟”就难以真正建立。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美欧等西方国家主要凭借北约、欧盟“双东扩”,不断压缩俄罗斯的势力范围和生存空间。普京一改叶利钦时期对西方步步退让的做法,积蓄力量,奋起反击。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后,从美全球战略出发,希望“重启”美俄关系,为此暂停拉拢格鲁吉亚、乌克兰加入北约的步伐。欧盟东扩也随之停顿下来。对此,与俄有宿仇的波兰和与俄有历史积怨的瑞典(乌克兰就是1709年瑞俄战争中从瑞典王国手中失去的),倡议欧盟实施“东方伙伴关系”计划,其工作对象包括乌克兰、摩尔多瓦、白俄罗斯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这实际上是欧盟在一时难以继续扩大的情况下,以与这些国家建立“联系国关系”作为过渡,继续挖俄罗斯的“墙脚”。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才发生此次乌克兰政局的大震荡。
从一定意义上说,目前东西方对乌克兰的争夺是美苏冷战结束后双方争夺势力范围的继续。对双方来说,乌克兰都是必争之地。
由于欧盟身陷债务危机,财力有限,在这一轮东西方争夺乌克兰的较量之中似略逊一筹。然而,这并不等于双方停止争夺。国内、国际因素等决定了乌克兰既不能全盘“入欧”,也不会彻底“回俄”。它将继续在东西方的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乌克兰的局势难以真正平稳下来。(原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主任 丁原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