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航MH370迷雾重重 亲历家属煎熬等待的17天(2)
从等待,到期待
聚集在丽都的马航失联事件乘客家属中,章军无疑是最冷静的一个。
有人痛哭,有人高声抗议,但章军出现时,始终保持着笔直的身板,肃穆的面容。
他将这部分归结于自己的人生经历——他出生于1953年,人生经历几乎与中国社会所有最重要的社会巨变重合;另一部分归结于他所学的专业——“我是学哲学的。人生总是会遇到生老病死,我知道。我们只能尝试去接受这些。”
长他两岁的姐姐章丽,半个月前和朋友一起去马来西亚游玩,乘坐马航MH370航班回京。女儿已经移民美国,章丽一个人独居在北京,四处旅游成了她打发退休生活最好的选择。但她也并不需要章军去接机。“我们都相信各自能管理好自己的生活。”
章军从电视新闻中得知了这架航班失联的消息。仔细核对了乘客名单后,他叫来儿子,从位于北京石景山的家中飞奔而至。虽然自认为可以控制住情绪,但他还是觉得当时的情况无法开车。
家属从中国各地慢慢向这里聚集。丽都酒店二层的家属等候区最多聚集了四五百名失联乘客的家属,以及无法计数的从全球赶来的媒体记者。
丽都饭店二层多功能厅,面积达上千余平方米。如今被布置成简单的会议室,几张桌子拼成了主席台,余下,便是一排排棕色布艺座椅。自MH370确认失联的第三天起,马来西亚航空公司都会在这个会议室召开面对家属的例行发布会。
最初,每天吃完早点,家属们便会来到这里,齐刷刷坐在椅子上,等待马方人员走上主席台,发布最新消息。有时,走上主席台的是马航北京办事处,有时,是马来西亚航空公司总部派到北京的代表,有时是马来西亚驻华大使。
一开始,家属们对每次发布会充满期待。
每当有人入场,家属们便张着脖子望向主席台,坐得远的人看不见,就干脆站起来,眼巴巴地、静悄悄地、用行注目礼的方式,注视着来者宣读手中的文件。
发布会结束,他们便三三两两坐在一起,共同分析所发布信息的内涵。
“咱们中国井冈山舰已经出发了。”
“也不知道搜索一遍要多久,那么大一片海。”
“诶,等着吧,等着吧。还能怎么办?”
然而几天之后,他们开始发现,马航带来的消息,多是有关护照和签证的加急办理,真正有关失联航班本身的,只有八个字:目前搜救尚无进展。
绝望淹没了人群。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陌生人,数百个家庭的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儿女……三三两两坐在一起,彼此趴在相互的臂弯里哭泣,也彼此宽慰、开解。最后,他们开始谈论起飞机上的亲人,以及自己的故事。
他们不愿将这些告诉媒体,但他们愿意互相倾诉,既为了释放满怀期待又无可期待的紧张,又在回忆中找到期待的动力。
“你老公真是个好人啊!”
“我儿子特别优秀。”
“他们应该能回来吧?”
“会回来的。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确实常有出人意料的信息将他们带出绝望。
飞机失联第二天,3月9日中午11点多,乘客边京亮的弟弟忽然高举起手机,对在场的家属和记者大声喊:“我哥哥的手机能打通!他就在飞机上!”
嘈杂的休息区瞬间安静下来。三四百人自发地向他靠拢,将他围在中间。
“真的吗?再打一个试试?”靠近的家属小声建议。
边京亮的弟弟把手机调成扬声器模式,一键一键拨出了号码。“嘟—嘟—嘟”,三声提示音后,电话突然断了。
“这是接通的意思吧?”议论纷起。
“听着像是。”有人回答。
“就是接通了,接通了被那边摁掉了。”另一个分析。
仿佛一锅热油中溅入一滴水,家属区沸腾了。“马航的人呐?快告诉他们,让他们定位。定位就能找到了。”
又有两个年轻人站出来说,亲人的QQ有时显示为在线;另一名操着山东方言的中年男子表示,自己也曾打通过乘坐失联航班的弟弟的手机。
没有人明确说出来,但他们心中的期待都指向同一个终点:也许MH370已经安全落地,乘客们打开手机,上了QQ,只是还没来得及向家人报一声平安。
章军只是默默站在一边。他说他不相信。或者说,不敢。
从确认姐姐在飞机上,他每隔几分钟就会拨打一次她的电话,回答始终是“您拨打的用户已关机”。
章军走出家属区。不行,还要再远一点,他一直走到饭店门外,踱来踱去。他已经戒烟六年,这时,却向边上的人讨了一根烟,猛地吸起来。
他说,不敢放任自己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