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预告:日本强推解禁集体自卫权 专家解读安倍图谋

2014年07月02日 08: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7月2日电 当地时间7月1日傍晚,日本政府在临时内阁会议上正式决定修改宪法解释以解禁集体自卫权。这一修改意味着即使自身未受到攻击,日本也可以为阻止针对他国的攻击而行使武力。分析认为,安倍内阁迈出这一步是对该国持续60年的和平主义政策作出的历史性调整;安倍内阁的做法也招致日本国民及国际社会的反对。

  在当天下午的日本临时内阁会议结束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记者会上表示,将“限定行使”集体自卫权的条件,并声称“日本不会因为保护其他国家而卷入战争”。安倍还声称,将以此次内阁决议为基础,迅速成立制定相关法案的队伍,如果做好准备,将在下次国会上提交相关法案。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自2012年12月再次上任以来,就修改宪法解释、推进集体自卫权步步推进,不断炒作“中国威胁”、“朝鲜威胁”,声称日本周围的安保环境发生改变,应加强“美日同盟”等,作为修宪强军的借口。

  分析指出,安倍如今实现了长期以来的个人目标,正式宣布将修改宪法解释以解禁集体自卫权,将对该国持续60年的和平主义政策作出历史性调整,这也意味着日本的安保政策未来将发生根本性改变。

  集体自卫权是指当同盟国等遭到攻击时,即使本国未受到直接攻击也有通过武力进行反击的权利。日本政府以往的宪法解释认为日本对集体自卫权“拥有但不能行使”。而日本内阁会议最新的决议则判定,从此以后,即使自身未受到攻击,日本也可以为阻止针对他国的攻击而行使武力。内阁决定中也没有阻止过度行使武力的明确保证。

  安倍内阁推进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做法,获得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内的美国官员认可。有日本问题专家说,在美国国防预算收缩、在亚太地区艰难维持适当影响力之际,日本的姿态日趋强硬,军事力量成倍地增长;美国认为日本修宪扩军“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安倍内阁的做法却遭到国内民众及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日本媒体在过去一周开展的民调显示,至少一半的受访者对行使集体自卫权的想法持反对态度。 《每日新闻》的调查显示,71%的受访者表示担心这样做可能使日本卷入其他国家的战争中。

  6月30日,一名日本男子为抗议解禁集体自卫权在东京自焚。这名男子通过扬声器谴责日本政府的行动,随后将汽油浇在自己身上并点火。成千上万日本民众连日来也聚集东京,抗议安倍内阁修宪强军的行为。

  日本学者则认为,安倍晋三在进行如此重大的改革时绕开了公众,从而嘲弄了日本的宪法和民主制度;选民选他上台的原因并不是他的意识形态议程,而是他对经济复苏的承诺。一旦日本经济冷却下来,民众的耐心可能就会耗尽。

  对于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做法,韩国、中国等也都作出回应。韩国外交部发言人鲁光镒当天表示,在没有征得韩国政府同意的情况下,韩国不允许影响朝鲜半岛安全和韩国国家利益的事情发生。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1日也表示,日本的国家发展走向归根结底应由广大日本人民来决定。中方敦促日方切实尊重亚洲邻国的正当安全关切,慎重处理有关问题,不得损害中国的主权和安全利益,不要损害地区和平稳定。

  安倍内阁宣布解禁集体自卫权后,日本自卫队的性质和行动会不会发生变化?未来是不是能借此在修宪扩军的路上走的更远?目前有没有约束日本军国主义倾向的力量?日本此举会给亚太地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日本解禁集体自权,对于热衷亚太事务的美国来说将意味着什么?中新网国际中心诚邀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外交研究室主任吕耀东做客中新网《新闻大家谈》,为广大网友详解以上热点话题。

  访谈将于2014年7月2日下午2:00开始,欢迎广大网友参与讨论。

  嘉宾介绍:

  吕耀东,男,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日本外交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常务理事、日本研究所中日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

  研究专业和方向为日本政治、外交及大国关系、日本外交政策与对外战略、东亚的冲突与合作等。

【编辑:李夏君】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